特別報導
-
Zen 3香味爆棚,AMD Ryzen 9 5900X、Ryzen 7 5800X正式登場
從Zen 2架構的Ryzen 3000系列開始能夠對打並且壓制Intel的9代、10代U之後,玩家更期待的是後續接棒的Zen 3架構,這樣的殷殷期盼也在上個月初(10/9凌晨)由蘇媽在發布會上揭開了序幕,終於最新一代的Ryzen 5000系列正式與玩家見面,跨過了4000命名代號的5000系列,除了承載玩家的許多效能期待值之外,也對競爭對手造成了莫大壓力,即便不以工藝製程作為對打的口號、顯然急著要露臉接棒的11代火箭也趕緊補上燃料準備發射了,面對這些,只能套一句玩家掛在嘴邊說的:AMD,真香啊! 10/9凌晨的其實就已經把許多AMD最新一代的Ryzen 5000系列的訊息都曝光了,首波將會先行上陣的共有4款版本:Ryzen 9 5950X、Ryzen 9 5900X、Ryzen 7 5800X以及Ryzen 5 5600X,按照慣例,接下來還會有Ryzen 3以及其他版本的推出,有預算考量又想聞香下馬的朋友,可以稍微忍耐一下看之後推出的版本有沒有符合需求的再做決定。 這次的Zen 3架構,採用的是台積電的7nm FinFET製程工藝(TSMC台灣之光),透過Unified 8-core Complex (CCX)、IPC較前一代處理器提升了19%,而且新架構降低了核心與快取間的通訊延遲(Direct Access L3 Cache),而且讓單核心直接存取L3 Cache的數量加倍,每瓦效能也比對手提升高達2.8倍,尤其是後續接著搭配上新一代的Radeon RX6000系列顯示卡達成新3A連線之後,預期將會再更大幅度提升整體的效能表現,光是這些就足以讓玩家甩開對手6年不變的14nm牙膏店的10代處理器了。 透過官方的PDF資料可以知道,目前的Zen 3架構以7nm為主軸、接下來將會按計畫進入到5nm的Zen 4架構(反觀隔壁棚的還沒完全搞定10nm啊~),這裡小編也提供一下正式版本的Zen 3資料讓大家參考,只能說AMD這次的確下了許多功夫,為了提升效能與降低功耗上做了許多的努力。(不當PPT黨XD) 相較於前代,Zen 3架構採用了更新的2X CCD+cIOD設計,整合了L3 Cache以及透過Infinity Fabric架構技術,大幅提升核心效能,這光是從Cinebench R20的單核與多核實測中就能從數據上得知結果,這也令這次推出的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相當值得玩家期待。 雖然Radeon RX6000系列的顯示卡(第一波RX6800X、6800兩款)要等到11/18才能上市,新3A平台連線也得等到那時候才能一併公布(NDA),但並不妨礙玩家們先來體驗一下Ryzen 5000系列的這4款新一代處理器的強大效能,廢話不多說,就來看一下處理器的真面目吧! 先說一下,這次曝光的其中的Ryzen 9 5900X和Ryzen 7 5800X這兩款,後續會在為各位端上最高階的Ryzen 9 5950X以及中階代表Ryzen 5 5600X。 從彩盒外包裝的設計上就仍舊維持AMD Ryzen處理器的慣用風格,刷上髮絲紋設計調性的外盒也稍微的感覺與前一代的質感差異,看來官方想要賦予Ryzen 5000的使命感頗為沉重啊! 這次的4款版本除了Ryzen 5 5600X有搭配附贈一顆Wraith Stealth風扇外,另外3款版本都是單出處理器的模式,所以首波第一批曝光的Ryzen 9 5900X以及Ryzen 7 5800X在彩盒內就是只有CPU以及信仰小貼紙而已囉!看看,就是這兩顆香味四溢的處理器! 同樣的,Ryzen 9 5900X以及Ryzen 7 5800X仍舊是採用AM4架構,難得官方這一次沒有特別同步推出600晶片組(X670?),除了保留一點武器做為可能的殺手鐧之外,另一點可能也是認為目前的X570/B550晶片組就已經超前規格很多了(對手的400晶片組還是沒有支援PCIe 4.0啊),以同樣腳位、而且先前已經狂推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的狀態下,先不動晶片組或許是相較於對手來說更高明的作法!(看看10代一推出,板子全部換一輪,玩家心裡的怒氣值可不低) 不論是目前的500晶片組之外,更前代也是採用AM4腳位的400晶片組也能透過更新BIOS的方式支援使用新的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真的夠佛心的! 玩家假使入手新版的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也記得要檢查一下主機板廠商有沒有推出對應的BIOS更新,先去下載更新會比較妥當,避免有出現相容性問題等狀況出現。 對於許多玩家來說,直接上機驗證到底5000系列有多香才是最重點,那就趕緊來瞧瞧實際的測試結果吧!這裡小編也把此次的測試平台配備列述如下,提供大家作為參考: 主機板:ROG Crosshair VIII HERO 處理器:AMD Ryzen 9 5900X、Ryzen 7 5800X 記憶體:G.Skill幻光戟DDR4-3600 8GBx2 (超頻至DDR4-4000) 顯示卡:ASUS TUF Gaming GeForce RTX 3090 24GB GDDR6X SSD:XPG GAMMIX S50 Lite 1TB PCIe 4.0 M.2 SSD 水冷:NZXT Z73 電源:T.T 1275W 系統版本:Windows 10 64bit build 2004 官方這次比較有要求務必要將Windows 10作業系統的版本更新到2004以上,並且使用DDR4-3600以上的記憶體來做測試,所以小編的平台環境也就依此建置,另外,也希望在測試之前,請先確定BIOS是否已經更新到最新版,玩家如果有入手想自行測試的話,也請記得要將更新都完成喔,這樣測出來的數據也會更優秀。 下面就針對實測的部分來討論吧,另外也順便對比一下對手的10代Core i9-10900KF以及自家前一代Ryzen 3900X與3800X的數據,這樣應該更能體現出這一次Ryzen 5000系列的強大到底有多令人感到香味爆棚。 開測了,照慣例先來檢視一下透過CPU-Z的各項資訊吧! 測試的部分,不意外的就從Cinebench R20開始吧,看看這Zen 3架構的表現,不論是5900X或是5800X在單核上的成績都突破600分大關,所以別再說AMD處理器單核效能不彰,那個隔壁棚的老兄,不想比多核就說單核比較重要的、或是成績比不過就說不要看數據要看實際體驗感受的,接下來還有甚麼話好說咧~ 至於多核心的部分也是一樣驚人,看看Ryzen 9 5900X都衝破8000分大關了,恐怕這不是現在丟出來11代火箭可以解決的事了!(遠眺隔壁棚、人咧~) 那最簡單又直接的CPU-Z Bench呢?單核心不用繼續在500多分混戰了,直接衝破600分門檻,看看多核都快破萬的分數,i9-10900KF旁邊涼快去吧! 常見的3DMark實測也是一路壓制,基本上光是Ryzen 7 5800X就已經把i9-10900KF扁的不要不要的了。 看完了基本的跑分程式,接下來就是進入大家最在意的遊戲實測環節,在遊戲測試方面,所有的遊戲階一律設定在最高畫質,並關閉垂直同步、減少延遲、動態解析度縮放等會影響FPS表現的設定,此外倘若遊戲支援光追和DLSS,則也一律將其設定在最高的畫質選項上。 從下面的多款遊戲實測上,幾乎清一色勝出的Ryzen 5000系列,根本就是香到爆炸! 看完了遊戲之後,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比遊戲更注重CPU效能的創作者測試吧!小編分別選擇創作者非常熟悉的Photoshop、Premiere Pro與Blender進行測試,並且也順邊將Intel Core i9-10900KF也一同納入比較,讓玩家看看新一代處理器在創作方面的「真實效能」表現。 真不知道隔壁棚的看到這樣的數據表現會不會又要改說詞,反正都說不要看分數要看實際體驗,好吧,現在連Photoshop這一堆創作者相關的「實際體驗」通通都被K假的,小編拉板凳、等著看接下來要換甚麼理由跟台詞。 最後考量到這兩顆處理器都沒有附贈風扇,且必須使用高階的水冷或塔扇才能壓制住其發熱,因此小編在最後也進行了一小時的燒機供玩家參考,本次散熱器的選擇上是NZXT的Z73水冷,水冷排為的尺寸為360mm,以下是5900X和5800X測試數據。 隨著新一代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的推出,AMD也一併更新了自家Ryzen Master處理器管理軟體,在新的版本中玩家能夠更全面的看到CPU每一顆核心的運作狀態,並且也提供多組設定供玩家依照不同使用場合做轉換,至於喜愛超頻,熱衷於挑戰處理器性能極限的玩家,Ryzen Master也準備了相當詳細的微調選項讓能夠去精心微調。 在看完以上測試後,各位玩家是不是被香到口水直流,想要立刻入手一顆了呢?雖然說AMD早在發表會上就已經公布了處理器的售價,只是台灣的獨特鬼島匯率,造成處理器產品每一次上市,價格都會變得非常奇特,因此小編就在這邊放上官方售價和某知名通路的售價做為各位玩家努力吃土的目標吧!QAQ 終於在玩家期待已久之後,Zen 3架構總算登場、而且在口水流了一個月之後也正式開賣了,據說現在有貨的門市都已經排隊排到大馬路上了,沒領到號碼牌的就等下一批進貨吧! 想要體驗最強悍的Ryzen 5000系列的高效能風采嗎?還有2顆版本的效能表現即將登場,請鎖定PCDIY!頻道,小編會繼續為玩家上菜~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華碩ASUS VG32VQ + PA278QV電競螢幕實測開箱,信仰加持才有強大力量,RTX 3090火力輸出擁抱!
隨著螢幕的尺寸增大、規格變優、但價格調降的趨勢下,玩家輕鬆入手一台合適的螢幕作為使用電腦的最佳視覺體驗似乎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不過,隨便一翻看諸如PCHome上面的螢幕品牌可以說是多到數不清,要想選擇一台看得上眼的的確要花上許多功夫,更何況如果再把需求性放進去考量的話,問題點就來了,到底是要買電競版的來打電動用、還是要選創作者規格的作為影像處理使用呢? 話說:小孩子才要選擇、我通通都要!對、沒錯!就是通通都要。 有個重點是,想把兩者功能合二為一,那先不論是否有可以具備這樣雙重功能於一身的頂規螢幕可以入手,恐怕玩家要付出的成本也會高的嚇人,想通通都要、有沒有個妥善且折衷並能兼顧兩種需求的做法呢?當然有,那就是:買2台!(讚 面對市場上這麼多螢幕品牌,想要魚與熊掌兼得總不好東一個A牌、西一個S牌吧,更不用說各家主打電競規格的選擇性一堆、真正對應創作者的螢幕版本卻是乏善可陳,用電腦總是要有信仰,同時縱橫電競與創作者領域的信仰大廠–ASUS,當然能夠讓玩家同時二者兼得,打造屬於自己專屬的視覺空間領域。 這次小編就同時入手了針對電競需求推出的TUF Gaming VG32VQ以及創作者專業等級的ProArt系列PA278QV,以ASUS在電競螢幕領域的優秀表現,這款VG32VQ也挾帶了多項玩家必備的電競元素,另外,針對創作者專業螢幕這部分也是ASUS已經浸淫相當長時間的一塊區域(2011年就開始推出ProArt了),體現真實視覺感受與提供多項創作者必須功能的ProArt系列在這次也可以從PA278QV身上看到,接下來就跟著小編腳步,來讓大家感受一下如何魚與熊掌兼得的方式吧! 想要玩Game如魚得水般的爽快暢玩,除了需要有強力配備的零組件加持外,視覺感第一眼當然是擁有一台專屬的電競螢幕囉!這次作為電競螢幕代表的TUF Gaming VG32VQ除了具備32吋大尺寸規格外、1800R曲面設計與144Hz更新率完美符合電競需求,配上2560x1440 WQHD解析度與1ms反應,以及支援Adaptive-Sync(Free Sync)與HDR 10(提供Chinema HDR與Gaming HDR兩種模式),無論在是視角的展現、色彩細膩度的呈現上,都能讓玩家享受到更鮮豔明亮的視覺體驗。 先看一下各細部的特色介紹! 有別於ROG系列的較高價位設定,TUF Gaming系列提供了玩家更易入手以及規格依舊保持高規設計的模式,VG32VQ透過獨家ELMB Sync(低動態模糊技術),可與FreeSync相互搭配,即使遊戲中的特效與爆破再多,畫面也依舊平滑順暢,且絲毫不延遲,讓無論何種遊戲、何種場面,都有絕對清晰的視覺體驗。再加上ASUS獨家GamePlus電競模式強化遊戲功能以及GameVisual可將視覺效果最佳化,擁有VG32VQ等於大魚在手、爽快度超爆表! 創作者螢幕因為訴求精準色彩的關係,除了在挑選尺寸與解析度之外,也得慎思創作時所需符合的色彩標準,因為這不單會影響成品的畫面表現,更是直接與螢幕的價格掛勾,玩家的日常如果不只電競上的娛樂需求,那另一眼就需要ProArt PA278QV來協助了! 為求創作時的完美,平面設計、採無框設計(超窄邊框)的ProArt PA278QV可以說100%忠實呈現創作者的所思所想,配備27吋大尺寸、8bit的IPS硬板,提供玩家2560x1440 WQHD解析度以及100% sRGB與Rec. 709超廣色域,並具備預先校正與Calman Verified認證造就優異的色彩準確度(ΔE < 2),配上ASUS獨家的ProArt Preset及ProArt Palette個人專屬色彩管理,能夠滿足每一個內容創作上的需求。 千萬別把創作者的專業與電競混為一談,對創作者而言,合適的螢幕尺寸大小與精準的色彩提供才是貼近實際使用的最佳模式,這也考驗了產品廠商在這塊領域上的功力,畢竟熊掌可是很珍貴的!PA278QV的規格與畫質呈現,能準確地重現創作者作品中的色彩效果,讓作品色彩表現能更貼近使用者預期中的狀態,免去色偏困擾。 不同類型的創作者也會有需求上的差異,ASUS針對這部分也提供了直覺性的解決方式,在螢幕的OSD選單中設置了獨家的ProArt Preset功能,預先內建了6種色域模式和使用者自訂模式,也能調整Gamma值和六軸色彩調整,讓不同類型的創作者能夠以更輕鬆的方式切換到最適合的顯示環境。另外,OSD選單中還有QuickFit功能,裡面提供了幾種印刷規格比例尺,能讓玩家和自己的作品進行對照,在送印前就能事前想像可能的印刷效果。 有鑑於創作者會需要長時間盯著螢幕創作,ASUS也提供了藍光過濾的保護,透過獨家的ASUS Eye Care技術,內建4種藍光過濾設定,讓創作者再也不用擔心眼睛受損,全力保護和使用者創意同等重要的靈魂之窗。至於色彩管理的部分,ProArt系列的獨家功能:ProArt Palette ,能夠提供個人專屬色彩管理,讓創作者們在調整色調、色溫等數值時更加直覺快速,並能保存調整後的參數,供下次工作的時能快速取用,進一步強化了工作效率與便利性。 想要魚與熊掌兼得,肯定免不了需要足夠的信仰力來加持!想要同時面對電競螢幕下打Game的遊戲暢快表現,也想要創作者模式下的輕鬆Render,那就不能忽略零組件當中的顯示卡等級。 玩遊戲不只需要好螢幕、也得要有好顯卡,在創作者上頭亦是如此,搭配一張充值火力強大的TUF Gaming RTX 3090顯示卡當然是必備良伴,接下來,透過這片身居卡皇等級的RTX 3090來做為顯示輸出的火炮手,不只能同時完美支援TUF Gaming VG32VQ的電競需求、也能滿足ProArt PA278QV的絕對色彩表現,預算夠的朋友,真心建議入手體驗爽度快感! 接著也透過實機的搭配來檢視一下這兩款螢幕在實際表現下的狀況,也透過校色來驗證一下本體的優異是百分百、實打實的真玩家體驗。 相信不用小編囉唆,玩家們都知道,裝載第2代RT核心和第3代Tensor核心的RTX 3090,其性能根本開掛,比Titan RTX相比,足足提高了50%!不管什麼測試,至少在今年,卡皇RTX 3090的盛名,恐怕是無可匹敵的,下面除了兩款螢幕的校色檢視之外,透過搭配上這片TUF Gaming RTX 3090的設定下,各自在螢幕上的絕佳表現吧! 光是從系統的顯示器偵測畫面就可以實證透過RTX 3090的輸出,輕鬆達成雙螢幕運作模式,魚與熊掌二者兼得!而透過校色器的檢視,可以看到VG32VQ在色彩上的表現可以涵蓋97% sRGB以及75% P3色域,另外,打Game怎可少了HDR,想開就開、想關就關,隨玩家需求做調整。 只能說配上曲面設計與144Hz更新率的特色,就算拿來看影片一樣是沉浸感十足。 透過RTX 3090的火力加持,在遊戲端的部分,採用VG32VQ這台搭載曲面、2K解析度以及144Hz、1ms反應的電競專用螢幕,再配上內建的FreeSync與獨家ELMB Sync(低動態模糊技術),拿來玩遊戲根本就是爽的不要不要的!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Rr5GBv9UE&feature=youtu.be ▲以RTX 3090 + VG32VQ試玩DMC5。(示範影片,請忽視小編的蠢操作XD) 基本上小編除了工作用Windows系統之外,個人也是果粉一枚,不僅系列產品幾乎入手一條龍,當然也有一台iMac(省吃儉用的錢都在這裡,哭啊!),而講到創作者,大概不免會將Mac系列拿來做比較,對於許多從事設計或繪圖的美工創作者來說算是愛不釋手的心頭好,但不管是不是迷信,Mac系列所具備IPS的Retina顯示器,其效能真的有口皆碑,為了驗證PV278QV到底能不能與其相比?小編可是扛了自己的iMac來作比較。 先來瞧瞧PV278QV的部分! ProArt系列的每一台螢幕,在出廠前都經過Calman Verified校色認證,PA278QV還有著100% sRGB與Rec.709的覆蓋率,且平均色彩偏離度Delta E還小於2,可以想見,PA278QV在色彩準確度的表現上相當優異,這裡也配上搭配RTX 3090下的實測成績,創作者測試的得分高達909分。 好吧!沒測沒真相、測了眼睛淚汪汪!透過下面的測試截圖數據,PV278QV在螢幕上的表現可以說是完全不輸給iMac的。(只能說蘋果咬一口的費用要付比較多$$) 或許透過數字可能沒有那麼直觀,小編直接用畫面來說話,下面是扛進公司作比較的iMac電腦螢幕與PA278QV的對照。(對比圖為國家地理頻道2019攝影大賽的冠亞軍作品) 看了比較之後,小編只有一個心得,創作者朋友們,缺螢幕的話、還不買爆這台! 想要體驗同時擁有電競螢幕暢玩表現以及創作者色彩百分百的視覺感受,那TUF Gaming VG32VQ與ProArt PA278QV將會是玩家的絕佳選擇組合,當然,想要同時體驗雙螢幕的極致表現,那肯定是少不了三位一體的重要火炮手–TUF Gaming RTX 3090的強力支援,充值信仰、就等於獲得了最強大的力量。 電競螢幕以VG32VQ具備的32吋16:9的比例和93ppi的像素密度,能夠提供玩家在快節奏的遊戲中擁有最佳視野,而144Hz更新率和1ms的反應時間更是標配,至於PA278QV不僅身為ProArt系列的一員,對比神定位的iMac也能並肩而行,就已經是顛覆原本小編的認知了,只能說,在實際體驗雙螢幕的工作環境下,同時開啟VG32VQ和PA278QV,可以達到工作娛樂兩不誤!不用受限與需要想辦法讓二者功能結合為一的困難選擇,也不用拘泥與預算上到底要拉到多高才能入手的窘境。 但有一點小編要特別提醒一下,一旦體驗上了這樣同時被兩台螢幕包圍的場景,過癮是過癮,但很容易分心啊(^_^)。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螢幕架】: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八卦情報】: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
技嘉GIGABYTE G34WQC曲面電競螢幕實測開箱,34吋超大搭1500R實現21:9/144Hz/1ms高規格硬體配備!
近幾年電競螢幕的選擇越來越多元化,在曲面、高更新、HDR之後,為了進一步滿足玩家在多元娛樂上的需求,廠商也開始推出21:9、32:9等超寬比例的電競螢幕版本,讓螢幕不光只是用來滿足對戰,就算是欣賞3A大作精美如電影般的過場動畫也是相當的合適,若是再加上能大幅提升沉浸感的曲面設計,立刻就搖身一變,成了追劇、看電影的最佳利器,徹底滿足玩家全面的娛樂需求。 其中專注於電競螢幕市場的技嘉(GIGABYTE)在今年可說是產品大爆發,推出了種類相當豐富的螢幕產品(戰術螢幕的專家),不論是曲面還是平面都一應俱全,當中除了標準的16:9比例外,也推出了有著21:9電影級黃金比例的超寬曲面電競螢幕「G34WQC」,究竟這款螢幕能在視覺上達到什麼樣程度的震撼體驗,小編也是相當好奇,所以廢話不多說,讓我們立刻來實際體驗一下就知道囉! 玩家應該對先前技嘉推出的多款戰術螢幕相當熟悉才對,在接續前面數款版本的好評之下,這次新登場的G34WQC也挾帶之前官方在技術與研發上的特色,以21:9超寬比例、搭配1500R黃金曲面特色,讓玩家可以一償超高沉浸感的視覺新體驗,下面就隨著小編的腳步,來一一檢視一下這款大尺寸曲面電競螢幕的諸多特點介紹吧! G34WQC搭載了34吋、21:9超寬比例、1500R VA面板螢幕,具備3440 x 1440的高解析度,尺寸大小與視覺感可以說比16:9螢幕多了30%空間,這對於玩家來說,不管是在遊戲、影音享受或是多工處理的效率上都能有所提升。再者,目前曲面設計的螢幕也相當多選擇,G34WQC採用了1500R的曲度設計也是貼近人類視角的曲率,除了可以讓沉浸感大幅增加之外,視覺感也會更加強烈。 另外,面板用料為VA原生8-bit,加上120%的sRGB與90%的DCI-P3色彩涵蓋率以及通過了VESA Display HDR400認證、瞬間峰值亮度可達到400 cd/m2,這些規格特色除了讓G34WQC可以提供玩家表現極為優異的畫面細膩度之外,也讓玩家不論是在打Game或是追劇/觀看電影等模式下,都能享受到鮮豔、明亮的色彩表現。 當然,身為一款專業的電競螢幕,G34WQC也擁有1ms超低延遲以及144hz高螢幕更新率等特色,並且支援了AMD FreeSync Premium ,提供玩家畫面不撕裂、與最流暢的遊戲體驗享受。除此之外,G34WQC也配有防閃頻以及低藍光等技術(TÜV國際認證),讓玩家即便在長時間觀看螢幕下,也能降低眼睛疲勞以及傷害、並保護眼睛健康,不過小編還是要誠心建議大家,長時間使用的話,還是要適度的休息會比較好哦! 而技嘉推出的螢幕還獨家具備的「黑平衡Black Equalizer」:呈現最佳的視覺效果、與「瞄準穩定器Aim Stabilizer」:降低畫面模糊感提供穩定畫質,這兩大功能當然也是可以在這款G34WQC上面看到,對於FPS玩家來說根本就是開大絕,可降低畫面模糊感並增加明暗場景的可見度,簡直就是提供了使用者可以輕鬆急殺快速移動或是躲在暗處敵人的秘密武器,小聲一點,別讓對手知道你用的是G34WQC電競螢幕。 有別於許多螢幕在腳架上的設計多為固定型,也較無傾斜調節模式可供玩家自行調整最佳視角,這一點在G34WQC上頭也不用擔心,獨家設計的Λ型腳座,除了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外,對於高度調整與傾斜角調節設定等等,都可以依玩家的視角需求做出最佳的視覺觀看角度,這款G34WQC大概把玩家的各項需求都一一考量進去了。 在看過G34WQC所具備的特色之後,是不是已經開始心動了呢?接著就來正式開箱囉! 從牛皮紙風格設計的環保外包裝開始,一打開就可以看到這款G34WQC的霸氣外露,除了提供玩家大尺寸的視覺感官震撼外(34吋、21:9),機身在設計語言上維持著技嘉一貫的深灰色機甲風格,在簡約低調中帶出剛硬的氣質,同時小編也不得不說,34吋的21:9螢幕在視覺上真的相當的長長長~,再搭配上1500R的曲率,光是放在桌上,整個視野輕鬆就被這款螢幕所佔滿,還沒接上電源將螢幕開機就已經有強烈的視覺震撼了。 下面就看圖說故事的來介紹一下這款G34WQC的諸多設計特色吧! 如果光看規格,相信頂多紙上談兵,小編也透過實際的使用體驗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款G34WQC的獨特魅力;前面提到過,這款G34WQC的特點除了具備電競螢幕的許多必備特色外,採用1500R曲面設計以及超寬比例的大尺寸規格,提供了使用者可以兼容兩種使用模式下的視覺回饋,下面也透過實際的追劇、電影體驗以及打Game、FPS遊戲的真實模式下,來看看這款訴求超強沉浸感螢幕的實際感受,OK,看下去就知道了! 在體驗之前,實際上機之後先來看看這款G34WQC的系統偵測與Datacolor Spyder X校色器來檢視一下實際的sRGB與P3顏色表現,高達3440x1440解析度與144Hz更新率的規格,可以提供玩家極佳的畫面細緻度與相當飽和的色彩展現。 G34WQC不光為主打的電競取向提供144Hz高更新率、1ms反應時間(GTG)與AMD FreeSync Premium ,以現在玩3A大作、追高畫質電影一定要有HDR模式也同樣有支援。但要注意是,HDR或者FreeSync Premium 開啟之後,OSD選單的部分功能如Aim Stabilizer(瞄準穩定器)就會無法開啟,玩家可以依照需求選擇使用。下面也有透過HDR開啟與關閉模式的比較圖,另外也針對畫面殘影的部分以UFO測試來看看實際的表現,具備144Hz的確可以看到表現比一般60Hz要好上許多。 以小編整體體驗,在剛開始接觸時會需要一點時間來習慣這超長的螢幕比例,但大概只需要欣賞個遊戲過場動畫的功夫,眼球就已經漸漸地可以習慣了,而且G34WQC超寬的螢幕比例,相較16:9的顯示器而言,硬生生地多出了30%額外的畫面,加上1440P等級的解析度,讓遊戲能呈現出更加開闊細膩的畫面,加上1500R的曲率所帶來的視覺包覆感,視野連同眼角的餘光都不放過,真的會有一種置身在劇院裡的沉浸感,加上張力十足的遊戲內容,真的一個不小心就會身陷其中無法自拔。 真的,配上「瞄準穩定器Aim Stabilizer」這個輔助準新的功能,只能說對不起敵人了(通通給我死來~)!就算是打LOL也是作弊神器了,超寬比例下、敵人無所遁形,別想從後面包圍偷襲我!是不是、玩遊戲打Game根本就跟開大絕沒兩樣,這樣的螢幕還不買爆!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IAlB6RCZw&feature=youtu.be&ab_channel=PCDIY%21online ▲小編在這邊也錄製了一段過場動畫讓大家看看21:9在遊戲體驗上的效果。 先感性一下,李安在2016年拍出了一部4K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但其拍攝規格之高,當年全世界只有5家電影院的設備能夠播放。而科技只會往前開,不會向後退,因此,各類型的影集或是電影,其拍攝規格也是逐年提高,更遑論是遊戲了,撇除遊玩性和劇情,最直觀的就是遊戲畫面,而全球數億玩家的眼光也被養得越來越挑,所以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顯示器,怎麼能體現影集或是遊戲越來越高的視覺饗宴呢? 至於G34WQC拿來追劇或看電影到底好不好呢?對於這點,在實際體驗後,小編則給予高度評價。 無論是什麼類型的電影,動作片也好,文藝片也好,G34WQC的表現完全不落俗套。小編挑了王家衛的電影《墮落天使》來做測試,因為王家衛拍電影時,特別愛帶角色的特寫,這個時候,技嘉G34WQC的1500R曲面和21:9的超寬螢幕比就顯現出它的優點了。而因為特寫的緣故,再加上超寬螢幕比,演員們的一顰一笑、導演的視角呈現,以及電影所釋放的氛圍,都將因此被放大,讓玩家們更能融入到電影了。 當然看好萊塢的動作片也是令人驚豔,畢竟21:9這個比例就是為了配合電影的畫面所量身打造,加上HDR所展現出的生動對比,用它觀看的復仇者聯盟4時,真的是魄力滿點。看看這復聯4的無限手套(抱歉啊,大家只能看截圖,沉浸感就小編自己體驗),拿這款螢幕來看這種科技刺激片,根本爽的不要不要的!(提升爽度請配戴高品質耳機謝謝!) 另外,經常使用的上網、文書,甚至是FB與Youtube的影片觀看,G34WQC都能表現得十分出色,小編看一些Youtube上的爆笑短片時,差點忘了自己是在上班咧!(還好沒被老闆看到XD) 在電競遊戲中,往往一個閃失,就會導致局勢的淪陷,而技嘉G34WQC以34寸的21:9超寬螢幕比,及144Hz更新率及1ms的反應時間的威能之下,相信愛玩電競的玩家們能在戰場上無往不利,Aim Stabilizer與Black Equalizer兩大獨特功能也提供了玩家在電競遊樂上的更多體驗,就算是對於追劇或是喜愛影片觀賞的朋友也是極佳的選擇,有了G34WQC就等同桌面上隨時準備好為型電影院,可以說不論是打算來個幾場電競戰鬥、或是裝裝文青感受一下影片中的風花雪月,甚至想要來個血脈激昂的戰鬥刺激電影,通通都可以透過G34WQC來達成最佳的視覺體驗,如果您正在傷腦筋不知如何下手挑選螢幕的話,高貴而不貴的G34WQC可以說是蠻推薦的一款版本了。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ztnJY4THFs&feature=youtu.be&ab_channel=PCDIY%21online ▲G34WQC快速開箱影片 廠商名稱:GIGABYTE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79-800 廠商網址: 建議售價:14,900元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螢幕架】: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八卦情報】: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
NAS也可以虛擬化!QNAP QuTScloud賦予企業輕鬆架設雲端NAS,整合私有雲與混合雲的最佳平台!
當今有不少公司、企業透過部署多台NAS (網路伺服器),提供公司內部大量資料儲存、分享、備份與管理等需求,以便在當今數位化時代所產生的各種巨量資料,能夠快速、有效且安全地存放在值得信賴的儲存裝置。由於NAS具備大容量、更安全、隨時可存取,以及各式App來延伸功能,更提供多媒體娛樂相關應用,讓多人可以同時透過網路的連線儲存方式,達到隨時存取與共享大量資料的目的,開啟外接式儲存應用的全新領域。 如今NAS的功能逐漸進化,新一代的NAS不僅在UI (使用者介面)上更加親和,且提供企業多種服務與應用,搭配軟體商店的各式應用軟體,幫助企業建構絕佳的私有雲儲存空間。然在當今雲端應用越來越普及,不少企業也租用一些公有雲服務,透過虛擬化架構,來整合各式運算、儲存與服務等資源,並根據業務需求來做妥善的數位資源分配。而身為NAS產業領導者的QNAP(威聯通)近期推出了QuTScloud,把NAS也虛擬化了。能將QNAP NAS直接架設在雲端,提供企業最省心的部署方式。 QuTScloud的核心概念,就是能將熟悉的QNAP NAS智能作業系統直接部署於公有雲上,包括Amazon EC2、Microsoft Azure、阿里雲、Catalyst Cloud、DigitalOcean、EXOSCALE等公有雲服務,都可以直接安裝QuTScloud作業系統,以便把雲平台上的虛擬機變雲端NAS使用,接著只要透過HybridMount將您熟悉的各雲端硬碟資源(如Google Drive、OneDrive、Dropbox、Blackblaze等等,以及其他知名雲端硬碟空間)統統串起來,這樣就可以解決分散的雲端資源無法直接提供檔案管理,以及彈性共享等需求。QuTScloud雲端NAS協助IT將雲端儲存管理化繁為簡,不需要自己來處理雲端環境的複雜進階維護,以享受輕盈又精省的NAS體驗,更能提供員工與客戶在檔案存取與分享時的便利性。對企業來說,使用QuTScloud也可以輕鬆將「資本支出」轉換成「營運支出」,以減輕初期硬體採購的成本負擔,並能實現更精準的成本預測。 QuTScloud適用於各種環境,包括:具有雲端儲存資料且需要良好的檔案管理系統的企業、需要獲取全面性的檔案管理以優化雲端資料使用的企業、採用混合雲的辦公室且需要在跨國與跨地區的不同分公司進行檔案共享的企業、需將資料轉移到雲端以實現無縫的跨區協作的公司、需要NAS的小企業或專業人士、想透過在本地端VMware環境中部署QuTScloud虛擬機服務以享有輕巧且靈活的雲端NAS。 由於儲存雲端化以及多雲儲存管理,已是跨國企業管理數位資產的主要趨勢。因此,當公司的資料都已部署在雲端上,但卻缺乏一個好用、親和的管理工具來管理這些資料與應用時,就可以選擇QuTScloud雲NAS系統,來將這些儲存在雲端的資料做更有效率的管理與應用,以發揮出雲服務的最大效益。 安裝QuTScloud時,非常方便,只要幾個滑鼠按鈕即可輕鬆部署完成。部署完成之後,即可透過其提供簡化的Web管理介面來使用完整的雲NAS功能,用起來就像本地NAS一樣方便、直覺。此外,管理者還可以透過HybridMount來輕鬆將各雲端資源都串在一起,以便提供跨雲的儲存、備份、應用分享等服務,提供員工更方便的儲存與雲端使用環境。 為達到雲資源有效運用,企業還可透過HybridMount將同一個雲端空間,掛載到各區辦公室所使用的NAS上,以達成多點檔案同步的目標,如此一來就可以確保NAS內的檔案隨時都是最新版本。若NAS有開啟快取功能的話,跨區的工作夥伴就可以透過自己的區網來連接到NAS,以存取由雲端的檔案,因該檔案已快取至NAS中,因此可以更快速存取,且可以節省網路頻寬的成本,提升整體工作效率。 簡單介紹了QuTScloud的功能與優點之後,接下來我們就實際部署一台雲端NAS吧!雖說QuTScloud可以整合公有雲資源,但若企業已有實體NAS的話,更可以透過QuTScloud來將這些NAS的資源統合起來,以便能夠輕鬆讓各分公司的數位資產,透過雲端來分享。而A分公司的同事輕鬆存取到B分公司的NAS資源,達到單一使用介面即可輕鬆存取到企業所有資源的需求。 開始建置QuTScloud時,要先註冊並登入QNAP ID,然後再到QNAP License Manager取得QuTScloud的軟體授權(入門授權費,以每月單核心虛擬機為例,月租費是$8.99美元),以便可以在雲端上部署QuTScloud (例如Amazon的AWS Marketplace直接部署),或是下載其虛擬機映像檔,來部署至其他公有雲上面。有關於收費標準,可以參考QNAP QuTScloud的專屬網頁。 要是使用者還沒租賃任何公有雲,亦可透過瀏覽器直接到Amazon Web Services (AWS)的Marketplace,尋找QuTScloud,然後「訂閱」,即可馬上建構雲端NAS。以下就以Step-By-Step說明如何開通AWS與QuTScloud。 接著繼續說明QuTScloud的初始化過程,其實就跟QTS一樣簡單。以下透過Step-by-Step來說明與介紹。 初始化QuTScloud之後,登入NAS後台管理頁面時,就跟一般QTS介面一樣,所以不用擔心不會用。此時可以建立好儲存池,將雲端硬碟納入QuTScloud的NAS儲存碟,以便開始體驗雲端NAS的魅力。當然,還是先建議透過myQNAPcloud的功能,將QuTScloud加入DDNS名稱,以便設定一個更好記的名字,來連線至雲端NAS。以下就來看看怎麼使用吧! 要打造出混合雲環境,只要使用HybridMount這支App,即可輕鬆將各大雲端硬碟服務全部拉~拉~拉進來,可建立檔案型雲網關,或是建立網路磁碟掛載。 檔案型的雲網關,可以運用HybridMount,那麼區塊型雲網關,就得靠VJBOD Cloud來建構了。VJBOD Cloud可以建立一組LUN,將LUN的資料上傳至雲端,或是將大型資料庫進行雲端備份,透過iSCSI協定掛載方式,能將雲端LUN掛載至本地端電腦,以進行各式大型資料備份、虛擬機備份,並可透過快照還原點功能,將原先的雲端磁碟區或LUN資料,回復至本地的備援NAS機。 工作夥伴們若需要跨區合作,或是疫情期間需要在家工作(Work-from-home),此時就可以設定VPN來達到遠端資源如本地端資源般的方便存取,透過QVPN Service,即可輕鬆設定各分公司的NAS連線方式,存取檔案也能天涯若比鄰! QuTScloud除能將雲端數位資源,以及各分公司的實體NAS資源,進行有效率的整合之外,還提供各種方便的工具,讓資源的共享與協作更加方便。例如Qsirch與Qfiling可以快速為儲存在NAS的檔案(私有雲+公有雲)進行索引,以便快速找到所要的檔案,並可以快速進行分類,甚至加上浮水印、加密、壓縮等功能,讓檔案達到加值應用。 另外像是QmailAgent可以集中多組電子郵件帳號,把郵件副本保存在NAS上(企業帳戶可改用Boxafe App);McAfee可用來防毒;OCR Converter可將圖形辨識成文字;Qfiling只要分類好並設定行程就可以自動為組織歸檔,QuMagie則可透過AI圖形識別和metadata來分析並辨識照片中的臉部、對象、主題、位置和關鍵字,並以人物、物品、主題、地點或關鍵字來自動整理照片。 至於Boxafe則是一款可以備份G Suite和Microsoft 365帳號於QNAP NAS的利器,以利於降低備份的整體支出成本,建立多組備份以防萬一,也讓所有NAS用戶能夠從Boxsafe來直接取回他們各自的私人資料。而Qsync則是可以將私人雲的資料同步至Dropbox與OneDrive,讓您的NAS資料多存放一份至雲端硬碟裡面,以多一份保障,以達到企業3-2-1備份原則。也就是說,多種在QTS裡面好用的App,在QuTScloud一樣能享用得到,並可發揮雲端NAS的優勢,值得採用。 QNAP的QuTScloud雲端NAS作業系統,讓企業可以在雲端輕鬆建構NAS應用,不須像實體NAS那樣需要購置一次花費高昂的硬體成本、網路頻寬,以及多顆HDD與SSD等儲存設備的損耗成本,亦可節省NAS所需的實體放置空間,以及運作時的電費。非常適合初期建置預算有限的中小企業導入使用,也適合既有大中大型企業需要整合私有雲與公有雲的應用情境。 整體來說,QuTScloud賦予企業輕鬆整合雲服務資源,以及既有實體NAS的資源。用戶可使用標準協定 (包含 CIFS/SMB、NFS、AFP 與 iSCSI ) 存取 QuTScloud 雲 NAS,並透過網頁式的 File Station 來管理、瀏覽並分享檔案,實在方便。透過單一使用介面,來進行多雲資料的統一管理。讓NAS脫離了傳統的應用情境,達到更上一層樓的整合型應用。值得各式企業考慮導入。整體來說,QuTScloud賦予企業輕鬆整合雲服務資源,以及既有實體NAS的資源。透過單一使用介面,來進行多雲資料的統一管理。讓NAS脫離了傳統的應用情境,達到更上一層樓的整合型應用。值得各式企業考慮導入。 廠商名稱:QNAP - 威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641-2000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企業級網路設備 - Enterprise Network - 商用 - 路由器 /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IIoT / 防火牆】: →更多的【PCDIY! 家用網路設備 - Home Network - 路由器 / 電競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網路卡 / 網路攝影機】: →更多的【PCDIY! 智慧家庭 SmartHome / 智慧辦公室 SmartOffice / 智慧攝影機 Smart Camera / 智慧門鎖 Smart Door Lock / 智慧門鈴 Smart Doorbell】: →更多的【PCDIY! Network Hardware / 網通設備 / 弱電工具 / 機櫃產品 / 機房世界】: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SSD / 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IT資訊新聞】:
-
回歸校園生活遭遇「A、I」大混戰,21款學生筆電挑選看這邊(下篇)
考量到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這次小編將開學筆電的預算控制約3萬5千元的範圍,且最多不超過3萬7千元,並在上一篇講解了這個價位在機型的選擇上需要考慮的重點,以及今年AMD與Intel處理器在型號上的命名差異。 由於這個本次的預算規劃正好落在各家廠商的主力價格帶中,為了提供給各位玩家更全面與豐富的產品參考,小編找來了各家廠商推薦的學生筆電,共計21款來幫助大家能夠在新的學期有個美好的開始! 由於這次產品的數量相當的多,部分廠商會有多項產品,因此在排序上會先以各大廠牌的英文名字做排序,再以產品型號的英文、數字順序由小到大排列。 筆電效能測試的部分,考量到學生的課業需求,除了常規跑分外,還會以X264 FHD Benchmark與HWBOT X265 Benchmark測試X264、X265編碼的影片轉檔能力,以此做為一些影音功課方面的參考。 娛樂與遊戲方面,所有筆電皆會使用《虹彩六號:圍攻行動》在Full HD解析度下進行跑分測試,但考量到電競筆電和輕薄筆電在圖形效能上的差異,若筆電不具備獨立顯示卡或顯示卡型號為入門的NVIDIA MX系列,在畫質設定上除了最高畫質外,還會額外加測「中等」畫質,用以測量輕度電玩娛樂方面的效能表現。 至於搭載NVIDIA GTX或AMD RX獨立顯示卡的筆電,小編將會額外加測《地平線:期待黎明》在Full HD解析度、中等畫質的跑分,做為玩家想要體驗高畫質3A大作方面的參考。 最後,電池續航力測試上,小編使用PCMARK 10進行續行力測試,並將所有筆電的螢幕亮度設定在20%、開啟省電模式(如果有的話)、關閉藍牙與定位功能、保持Wi-Fi連接,以此模擬在室內課堂環境的使用的情況。以下是這次評測的21款學生筆電列表: (01) Acer Nitro 5 (AN515-55-51GB) (02) ASUS TUF Gaming F15 (FX506LH) (03) ASUS VivoBook S14 (S433F) (04) ASUS ZenBook 14 (UX425J) (05) CJSCOPE RZ-360 RX (06) CJSCOPE SY-250 RX (07) Dell Inspiron 14 5401 (08) Gigabyte AORUS 5 (09) Gigabyte AORUS 7 (10) HP Pavilion Gaming 15(AMD版) (11) HP Pavilion x360 (12) Huawei D14 (13) Huawei D15 (14) Lenovo IdeaPad Gaming 3i (15) Lenovo IdeaPad Slim 5i (16) Lenovo ThinkPad T14s (17) Microsoft Surface Go 2 (18) Microsoft Surface Laptop 3 (19) Microsoft Surface Pro 7 (20) MSI Bravo 17 (21) MSI GF75 Thin 提到Acer的電競筆電,大家可能會想到有著藍黑配色的Predator掠奪者系列,該系列不僅性能頂尖,價格也是相當高昂,不過Acer其實還有價格親民許多的電競系列:「Nitro 5」。 外型上,Nitro 5以黑色為主色搭配紅色的點綴的設計,加上俐落的多邊形線條讓整台主機有著十足的電競感。而在規格上,Nitro 5擁有相當豪邁且全面的硬體配置,光是其15.6吋的Full HD IPS螢幕就具備144Hz更新率、3ms反應速度與72% NTSC的色彩涵蓋率。 除了優質的面板素質,Nitro 5在鍵盤的設計上也相當用心,特別將WASD鍵、方向鍵與獨家的「NitroSense」鍵進行差異化處理,讓他們在鍵盤上的視覺效果更加突出,同時加入了4區RGB背光功能,為玩家的鍵盤帶來更多個性化功能。 當然完整I/O在電競筆電上也是不能缺少的,Nitro 5提供了2組USB 3.2 Gen1 Type A、1組支援關機充電功能的USB 3.2 Gen 2 Type A、1組USB 3.2 Gen 2 Type C、HDMI 2.0、RJ45網路孔和一組3.5mm音源孔,並能夠支援最新的Wi-Fi 6無線傳輸標準。 而在關乎到整體性能的內在硬體配置上,Nitro 5的CPU使用Intel的Core i5-10300H,搭配NVIDIA的1650Ti 4GB GDDR6獨立顯示卡、512GB SSD與8GB DDR4-3200MMHz記憶體,此外在不超過本次預算的前提下,玩家也有搭載RTX 2060的版本可以做選擇,不過處理器一樣是維持在Core i5-10300H就是了。 最後,為了避免玩家在長時間遊玩遊戲的過程中出現過熱造成FPS值不穩的現象,Nitro 5導入Acer CoolBoost技術,玩家能夠一鍵開啟NitroSense應用程式,隨時觀察系統的運作狀態,也能夠自由調整風扇的轉速,讓電腦隨時保持最佳的工作溫度。 TUF Gaming是華碩旗下主打耐用與CP值的電競品牌,其產品在外型設計上以充滿軍事元素的設計而獨樹一格,這當中自然也包含了這次介紹的F15電競筆電,藍黑色的金屬上蓋搭配四個角落的的螺絲帽設計,在簡潔中呈現出剛硬的風格,更重要的全機通過MIL-STD-810H軍規測試,確保跌落、濕氣、高溫等環境下的可靠性與耐用性。 翻開筆電,F15使用一片15.6吋Full HD IPS螢幕,更新率為144Hz,但色彩涵蓋率為45% NTSC是比較可惜的地方。而在C面與鍵盤的部分,F15特別將WASD的鍵帽換成更加醒目的設計,搭配Overstroke技術賦予更舒適的打字回饋與更快的反應速度,此外鍵盤也具備RGB背光,並提供多種燈效模式讓玩家自由定義。 在連接周邊的I/O配置上,F15備有2組USB 3.2 Gen 1 Type A、1組USB 2.0 Type A、1組支援DisplayPort視訊輸出的USB 3.2 Gen 2 Type C、以及一組3.5mm音源孔亦支援Wi-Fi 6無線網路。 TUF Gaming F15在內在硬體的部分使用了Intel Core i7-10750H處理器與NVIDIA GTX 1650 4GB GDDR6顯示卡,搭配512GB M.2 SSD和8GB DDR4-3200MHz記憶體,玩家如果行有餘力,主機還能備有第二個M.2插槽,供玩家進一步擴充容量。 「繽紛多彩」可以說是對VivoBook S14最好的詮釋,不同於大多數筆電只有非黑即白的機身色彩,S14的金屬上蓋有搖滾黑、主旋綠、魔力紅、幻彩白四種鮮明色系,其中煥彩白還會隨著光線而產生漸變色彩的效果,是四色中最為搶手的色系,此外包裝中還有附贈個性化貼紙供玩家妝點筆電,大膽展現屬於自己的獨特個性。 螢幕的部分,S14使用了一片14吋的IPS螢幕,解析度為1920x1080,透過ASUS的Nano Edge技術縮窄螢幕的邊框,使螢幕的佔比來到85%,為筆電的尺寸能夠更加小巧便攜,同時也提供更好的視覺沉浸感。 鍵盤在設計上,S14將Enter鍵邊緣用上了一圈亮黃色的撞色設計,使整個鍵盤與上蓋一樣引人注目,不僅如此,華碩還特別為筆電的觸控板加入NumberPad功能,只要長壓觸控板右上角的圖示,觸控板就立即化身為獨立數字鍵,大幅增加數字輸入的便利度,讓玩家不論是聊天還是做報告都能更得心應手。 關於機身側面的I/O配置,S14沒有因為它是輕薄筆電而大幅縮水,USB連接埠提供了2組USB 2.0 Type A、1組USB 3.2 Gen 1 Type A和1組USB 3.2 Gen 1 Type,還保留了HDMI、3.5mm耳機孔與MicroSD讀卡機,無線網路也支援最新Wi-Fi 6標準。 內在規格方面,S14使用的處理器為Intel Core i5 10210U(另有Core i7-10510U可選擇),搭配NVIDIA MX 250 2GB GDDR5獨立顯示卡、512GB M.2 SSD與8GB DDR4-2666MHz記憶體。 華碩在暑假開始前夕推出了新一代ZenBook系列,全新的ZenBook 14同樣維持著全金屬纖薄機身與時尚元素,今年在色系上推出了「綠松灰」與「星河紫」兩種兼具獨特色系,搭配系列必備的同心圓紋路,整體外觀保持著歷來的典雅風範。 為了做到極致纖薄與長效續行,ZenBook 14在螢幕上下足了功夫,這塊14吋的Full HD IPS螢幕最高亮度可達300nit,且在50%的亮度下,耗電量僅有1W,讓筆電螢幕在各種光源環境下都能兼具清晰與省電。除此之外,藉由NanoEdge技術大幅縮窄邊框,一舉將螢幕的佔比拉高到90%,同時還保留了視訊攝影機與Windows Hello人臉辨識功能,讓筆電在便攜中也能確保資料安全。 除了螢幕之外,ASUS在ZenBook 14的打字體驗上也是相當用心,獨特的ErgoLift螢幕軸承設計,在開蓋的同時連帶傾斜鍵盤,讓鍵盤位置更符合人體工學,還連帶優化散熱與音響外放效果,加上NumberPad虛擬數字鍵盤功能,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將觸控板變成獨立數字鍵,讓輕薄筆電也能享有一般全尺寸鍵盤的舒適與效率。 而在I/O配置上,ZenBook 14則顯得比較大膽激進,它是Windows筆電中少數配有2個 Thunderbolt 3 Type C的產品,玩家可以是使用支援符合PD 65W充電器為筆電進行充電,也可用它連接4K螢幕,甚至是外接式顯示卡。不過考量到現在距離用USB Type C統一天下的日子還有段距離,ZenBook 14還是保留1組USB 3.2 Gen1 Type A、HDMI孔與Micro SD讀卡機。值得注意的是,3.5mm耳機孔在今年的ZenBook 14上遭到移除,因此官方會在出貨時附贈轉接線供玩家使用。 內在硬體方面,ZenBook 14使用Intel Core i7-1065G7處理器(另有i5-1035G1版本),沒有配置獨立顯示卡,搭配512GB M2 SSD與8GB LPDDR4X記憶體。 CJSCOPE(台灣稱作:喜傑獅)推出的RZ-360 RX電競筆電外型使用了藍色的透光壓克力做為裝飾,搭配獅頭的LOGO讓整個機身散發出一種尊貴與魔幻的風味,與市面上的電競筆電多以高科技電路風格有著相當大的不同。 RZ-360 RX提供了一片支援144Hz更新率且能覆蓋100% sRGB的15.6吋Full HD IPS螢幕,為玩家帶來絲滑鮮明的視覺體驗。搭配15色、5段亮度調控的背光鍵盤與擁有獨立左右按鍵的鋁合金觸控板,讓電競與辦公都能更加的高效。 I/O的部分,RZ-360 RX提供1組USB 2.0 Type A、2組USB 3.2 Gen 2 Type A、1組USB 3.2 Gen 2 Type C,另備有SD讀卡機、HDMI、Mini DisplayPort 1.4、3.5mm耳機孔、RJ45網路孔,並支援Wi-Fi 6無線傳輸標準,在周邊的擴充能力上可以說是相當的充足且完整。 內在的硬體規格方面,RZ-360 RX使用的是NVIDIA GTX 1650Ti 4GB GDDR6獨立顯示卡,CPU的部分則相當特別,使用的是「桌機版」的Intel Core i3-10100處理器,因此玩家不要看到是Core i3就軟掉,在性能上它並不輸給同樣是10代筆電版Core i5處理器呢!而且喜傑獅的一大特色就是高度的硬體客製化功能,只要預算許可,處理器可以隨玩家喜好一路選配到最高Core i9-10900! 另外,RZ-360 RX預先安裝了一條512GB M.2 SSD並另外備有一條M.2與2.5吋 SATA硬碟的擴充插槽,玩家可以視自身需求客製化到最高6TB(1+1TB SSD與4T HDD)的儲存空間!記憶體在預設上則是提供單條16GB DDR4-2666,最高則能選配到64GB(32GBx2) DDR4-3200。 喜傑獅推出的SY-250 RX擁有純黑色的金屬上蓋配上白色的「CJSCOPE」LOGO讓整體的外觀看起來非常簡約,而在整體的定位上與其說是筆電,倒不如說它是一台內建15.6吋Full HD IPS螢幕(63% sRGB)與15色背光盤的迷你桌機。 之所以會如此形容的原因在於它的處理器並非採用一般筆電版的處理器,而是使用與桌上主機相同的處理器,不用三萬塊的價格就能裝入擁有8核心16執行續的Intel Core i7-10700處理器、單條16GB DDR4-3200記憶體與512GB M.2 SSD。 如果覺得這樣的性能還不足以滿足使用需求,或是預算許可,喜傑獅也提供極為豐富的客製化選項,可以將SY-250 RX的內在規格向上堆升到Intel Core i9-10900處理器+64GB(32GB*2) DDR4-3200記憶體+5TB(1TB SSD+4TB HDD)!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款筆電沒有搭載獨立顯示卡,因此比起電競,它更適合應付著重在消耗大量處理器資源的工作,如大量影片、相片轉檔輸出、程式撰寫、模擬等。 除了與桌機同等處理器效能外,在I/O的連接上SY-250 RX也同樣非常完整,提供2組USB 2.0 Type A、1組USB 3.2 Gen 1 Type A、1組USB 3.2 Gen 1 Type C、2組3.5mm音源孔、SD讀卡機與RJ45網路孔,此外在視訊輸出方面提供一組HDMI和在筆電上幾乎滅絕的D-Sub視訊輸出埠。 向來有著濃濃商務色彩的Dell,在新一代Inspiron 14 5401上做出了不一樣的改變,鋁合金上除了招牌的「Dell銀」之外,還新增了獨特典雅的「伊甸綠」配色,讓商務筆電多了幾分青春的氣息。 Dell為Inspiron 14 5401準備了一片色彩空間達72% NTSC的14吋Full HD IPS螢幕,且具備「開蓋即亮」功能,即使筆電在關機狀態也只要在打開上蓋的瞬間,不須按壓電源鍵,筆電就會自動開機。 提到了打開上蓋,Inspiron 14 5401特製轉軸設計讓筆電在打開的過程中能夠將機身微微抬起,為筆電提供更好的打字體驗,亦能增加散熱效率。另外,鍵盤上的電源鍵整合了指紋辨識功能(選配),讓各位學生不用擔心筆電資料遭到室友「惡搞」。 I/O方面,筆電準備了2個USB Type A(1個USB 2.0、2個USB 3.2 Gen1)、一個USB 3.2 Gen1 Type C、HDMI、3.5mm耳機孔與Micro SD讀卡機,在整體的擴充性和便利性上都還算足夠。 硬體效能搭載了Intel Core i5-1035G1處理器(另有Core i7-1065G7版本可選),搭配8GB DDR4-3200記憶體(可擴充至最大32GB)與256GB或512GB M.2 SSD,倘若玩家需要比較好一點的圖形效能,Inspiron 14 5401也有推出裝備NVIDIA MX330 2GB GDDR5獨立顯示卡的版本。 漆黑的機身配上招牌的「鋼鐵神鷹」的LOGO,技嘉的AORUS 5電競筆電在外觀上兼具了低調與辨識度,同時在規格方面也是相當的面面俱到。15.6吋的螢幕具備144Hz的更新率與5ms低反應速率外,也能夠還蓋72% NTSC的色彩範圍,滿足設計相關科系對色彩上的要求。 當然,做為一台電競筆電,I/O連接埠自然是要給它塞好塞滿,提供了1組USB 2.0 Type A、一組USB3.2 Gen1 Type A、一組USB 3.2 Gen 2 Type A、一組支援DisplayPort視訊輸出的USB 3.2 Gen 2 Type C、2組3.5mm音源孔、HDMI、Mini DisplayPort、SD讀卡機、RJ45網路孔,Wi-Fi連接當然也支援了最新的Wi-Fi 6囉! 處理器與顯示卡方面,AORUS 5搭載Intel Core i7-10750H處理器與NVIDIA GTX 1650 Ti 4GB GDDR6顯示卡,搭配8GB DDR4-2666記憶體與512GB M.2 SSD。值得一提的是,AORUS 5在記憶體與硬碟的部分都有保留進一步的擴充空間,玩家未來如果硬碟容量不夠,還能夠在插入一條M.2 SSD與一顆2.5吋HDD,記憶體則能支援到最高64GB (32GBx2)。 而在許多電競筆電都很注重的自定義功能方面,玩家可以透過AORUS GAMING CENTER觀看硬體的負載狀態、風扇速度,搭配技嘉的WINDFORCE技術來確保遊戲擁有足夠且穩定的畫面表現,亦可在程式裡從15種色彩中,選擇自身最愛的鍵盤背光與設定不同遊戲的按鍵組合。 如果玩家希望在擁有的大螢幕視覺體驗的同時,也能保有一定程度的機動性,那不妨考慮技嘉的AORUS 7吧!從型號應該可以猜到,AORUS 7是一款有著17.3吋大螢幕的電競筆電,不過光只有大螢幕那可滿足不了現代人的視覺需求,因此AORUS 7使用了具備144Hz更新率與能涵蓋72% NTSC色彩空間的Full HD IPS面板,讓玩家不論遊戲、追劇、做作業都能有優質的視覺享受。 如果玩家的桌面空間允許,且覺得17.3吋螢幕還是滿足不了視覺需求的話,AORUS 7的I/O準備了1組Mini Display Port 1.2、1組HDMI和1組能夠支援視訊輸出的USB 3.2 Gen 2 Type C,並另外備有3組USB Type A (USB 2.0、USB 3.2 Gen1、Gen 2各1)、RJ45網路孔、SD讀卡機和2組3.5mm音源孔與Wi-Fi 6無線網路支援,足夠玩家將筆電當作一台「迷你主機」來使用。 內在配置上,AORUS 7使用了Intel Core i7-10750H處理器和NVIDIA 1650Ti 4GB GDDR6顯示卡,搭配512GB M.2 SSD與8GB DDR4-2666記憶體,並允許玩家再額外插入一條M.2 SSD與一顆2.5吋SATA硬碟,記憶體方面也能夠進一步擴充至64GB(32GB*2)。 至於長時間娛樂、作業時的發熱控制方面,AORUS 7導入WINDFORCE散熱技術,利用兩顆有著47片扇葉的風扇、4根熱導管與3個散熱出風孔替電腦保持在佳的工作狀態不降頻,玩家也能夠過AORUS GAMING CENTER觀察系統的負載狀態以此調整散熱並針對不同程式與鍵盤進行自定義功能。 HP的Pavilion系列在整體規格設計上主要是面向主流的大眾市場,除了自家擅長的輕薄商務筆電之外,HP也推出了Pavilion Gaming電競筆電要來一起搶攻電競市場的這塊大餅。 HP Pavilion Gaming 15在漆黑方正的外觀在視覺是相當的硬派,不同於一般筆電將轉軸設計左右兩側,Pavilion Gaming 15將其集中到中央,讓整個開啟後呈現上/下為六角形的「蝶狀」外觀,也讓這片具備144Hz更新率、72% NTSC色彩涵蓋率的Full HD IPS螢幕看起來就好像是從機身投影出來一般,增添了幾分科幻感。 為了滿足電競全方位的聲光體驗,HP為音效喇叭下了相當的功夫,在C面上利用了獨家的3D幾何紋路技術,替大面積的喇叭開孔打造出迷幻吸睛的視覺效果,並由知名精品音響公司B&O Play為其音效提供技術支援。 I/O配置的方面,提供了1組能夠支援關機充電的USB 2.0 Type A、1組USB 3.2 Gen 1 Type A、1組USB 3.2 Gen 1 Type C、HDMI、RJ-45網路孔、SD讀卡機和3.5mm耳機孔,無線網路則能夠支援最新的Wi-Fi 6無線傳輸標準。 內在性能規格上,筆電處理器使用的是AMD最新的Ryzen 7 4800H處理器,搭配NVIDIA GTX 1650 Ti 4GB GDDR6獨立顯示卡、256GB SSD+1TB HDD與8GB DDR4-3200記憶體,同時額外保留一組記憶體插槽供玩家日後升級。 Pavilion x360是一款非常「柔軟」的14吋輕薄筆電,特製的轉軸設計筆電不光是可以180度攤平,還能直接對折,讓筆電瞬間變成一台平板電腦,方便玩家能夠使用觸控功能或是購買專屬手寫筆在其支援72% NTSC色彩空間的Full HD鏡面螢幕上自在工作,免於一般筆電必須在桌面上使用的拘束。 Pavilion x360在I/O配置的部分準備了兩組USB USB 3.2 Gen 1 Type A、1組支援關機充電、DisplayPort視訊輸出的USB 3.2 Gen 2 Type C、1組HDMI、3.5mm耳機孔與在輕薄筆電上少見的「SD」卡讀卡機,同時在無線網路方面支援最新的Wi-Fi 6。 內在硬體規格上,Pavilion x360搭載了Intel Core i5-1035G1四核心處理器(另有Core i7-1065G7版本),搭配512GB SSD和8GB DDR-3200記憶體,由於新一代10nm製程的Intel處理器在內顯性能方面的提升,Pavilion x360沒有額外裝備獨立顯示卡。 提到Huawei(華為),大家可能會想到智慧型手機、5G、運動手錶等產品,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華為也是有生產筆電的,而且其筆電產品著重在高質感的輕薄筆電市場,在歐洲有著相當不錯的評價,而其中D14則是華為筆電系列主打高CP與平價的款式。 D14的顏色光方稱作「深空灰」,不過在特定角度下則會呈現淡紫色,是一個相當的特別色彩。而在螢幕的部分D14使用是14吋的Full HD IPS螢幕(70% sRGB色彩涵蓋率),同時搭配獨特轉軸設計讓筆電能180度攤平。 在華為的筆電系列中,獨特鍵盤設計是其招牌特色之一,華為將視訊攝影機最了隱藏在F6與F7鍵之間,按壓彈出式的設計讓玩家在平常不使用的狀態下不用擔心被偷窺的問題,另外電源鍵也整合了指紋辨識器的功能,整筆電在資安防護上做的相當周全。 D14的I/O配置準備了兩組USB Type A(USB 2.0、USB 3.2 Gen 1各一),1組支援65W充電的USB 3.2 Gen 2 Type C、3.5mm耳機孔與HDMI,整體周邊的連接能力除日常生活使用。 D14在處理器的部分是使用AMD的Ryzen 5 3500U與Vega 8內顯,沒有獨立顯示卡,記憶體和SSD的部分則為8GB DDR4-2400與512GB。此外玩家如果使用的是華為的手機,D14還支援了獨家的「一碰傳」功能,玩家只要將手機往右側的置腕區一碰,就能立即將手機上的資料傳到筆電之中,省去一般手機傳資料需要線材或需要透不同App轉換的麻煩,相當的便利。 由於目前新一代的Ryzen 4000系列處理器已經推出,讓D14處於促銷階段,因此如果想要搶便宜的玩家動作要快喔! 不同於大多數的輕薄筆電主要集中在13吋左右的大小,D15最大的賣點之一就是它配置了一塊15吋的超窄邊框Full HD IPS螢幕,在同樣的操作距離下比起13吋的螢幕,能夠為視覺帶來更佳的沉浸感,對於喜愛在課後追劇的學生可以說是一大享受。 但由於D15的價格比起它的兄弟款D14還要便宜的關係,華為在盡可能保留相同硬體效能的考量下,只好將可180度攤平的轉軸設計與背光鍵盤移除,不過彈出式視訊鏡頭、指紋辨識功能的電源鍵、一碰傳手機傳輸功能都有完整保留下來不必擔心。 D15的I/O提供了2組USB 2.0 Type A、USB 3.2 Gen 1 Type A、支援65W充電功能的USB 3.2 Gen 2 Type C、3.5mm耳機孔和HDMI。 處理器的方面和D14一樣使用AMD的Ryzen 5 3500U搭配8GB DDR4-2400記憶體,但在硬碟的部分則從512GB SSD改為256GB SSD+1TB HDD的配置。 D15目前也正在進行最後促銷中,對於想要擁有大螢幕視覺體驗又不希望筆電過於厚重的玩家,D15是相當超值的選擇喔。 Lenovo(聯想)在年初的時候針對自家的品牌型號的命名進行了重整,將產品依照定位由低至高分為3、5、7三個等級,同時如果筆電使用Intel的處理器便會在型號的尾端加入「i」的字樣,如果是AMD則是不會有任何詞綴,以此增加產品型號的辨識度,因此從命名上可以得知IdeaPad Gaming 3i便是一款使用Intel處理器的平價電競筆電。 在外型設計上,IdeaPad Gaming 3i並提供了幻彩藍和瑪瑙黑兩種色彩,其中幻彩藍配色在筆電市場中相當的罕見,搭配多角形的外觀設計,讓筆電在簡約中又不失其獨特魅力。 既然是一款電競筆電,在15.6吋的螢幕規格上自然是要有一片支援120Hz更新率的Full HD IPS面板(色彩涵蓋率為45% NTSC)囉!同時Lenovo還有特別為視訊鏡頭加入實體的開關檔板,減少隱私方面的隱憂。 提到Lenovo的筆電,優秀的鍵盤手感自然其必備的招牌,1.5mm鍵程的藍色背光鍵盤有著相當不錯的回饋表現,而且Idea Gaming 3i刻意的將方向鍵略為下移,讓許多筆電上常見的「按鍵縮小」的缺點在Idea Gaming 3i上獲得解決,大幅降低玩家在打字或玩遊戲的時候出現方向鍵或數字鍵誤按的問題。 至於在I/O配置上,IdeaPad Gaming 3i擁有2個USB 3.2 Gen 1 Type A、1個USB 3.2 Gen 1 Type C、HDMI、RJ45網路孔、3.5mm耳機孔,無線網路則能支援最新的Wi-Fi 6。 誠如前面提到的,IdeaPad Gaming 3i是一款使用Intel處理器的電競筆電,其處理器型號為Core i7-10750H,搭配NVIDIA GTX 1650 4GB GDDR6獨立顯示卡來滿足遊戲方面的需求,並預先安裝好了8GB DDR4-3200記憶體與512GB M.2 SSD。 IdeaPad Slim 5i在機身的選擇上相當多元,首先在顏色的部分有鉑銀灰、石墨黑、尼羅藍三種顏色可以選擇,其中尼羅藍的色彩略為偏綠一些,是市場上少見的顏色,此外機身螢幕則有14吋與15吋兩種使吋可以選擇,但不管玩家選擇哪一種尺寸,都搭載了一片具備90%螢幕佔比的Full HD IPS面板(色彩涵蓋率為45% NTSC),並藉由窄邊框技術使螢幕佔比來到90%,同時視訊鏡頭也都有實體檔板來保護隱私。 C面的設計根據玩家選擇的尺寸和顏色略有不同,可能是親膚的絨布觸感或抗指紋的霧面防滑材質,此外因為機身空間的關係,僅有15吋的版本才有獨立數字鍵,這點需要多加留意。 I/O連接方面,IdeaPad Slim 5i兩種尺寸皆準備了2組USB 3.2 Gen 1 Type A、USB 3.2 Gen 1 Type C、HDMI 1.4b、SD讀卡機和3.5mm音源孔,無線網路則能支援最新的Wi-Fi 6。 由於型號的尾端有「i」的字樣,因此筆電皆是採用Intel處理器(命名規則見Lenovo IdeaPad Gaming 15),型號為Core i5-1035G7,並有搭配NVIDIA MX 330 2GB GDDR5獨立顯示卡來提供更好的顯示效能。儲存空間上,15吋是256GB M.2 SSD+ 1TB HDD的組合、14吋則為512GB M.2 SSD,記憶體方面都是8GB DDR4-2133。 說到Lenovo的筆電,那怎麼能忘記ThinkPad家族呢?!這個筆電系列在外觀上始終堅持著漆黑方正的外型,並以穩定、可靠的做工聞名,在商務筆電上佔有相當高的地位,這樣的以穩固為最高訴求的特色在ThinkPad T14s上自然也不是例外,T14s全機通過了12項軍事級要求與超過200項的品質檢測,為筆電的品質做出最嚴格的把關。 除了耐用性,安全性也是T14s所注重的一大重點,14吋的Full HD IPS螢幕上方所設置的視訊鏡頭設計具備紅外線人臉辨識功能,亦具有實體擋片來防止有心人士的偷窺,同時筆電C面也備有指紋辨識器,玩家甚至還能加購Privacy Guard防窺視面板,在筆電的資安防護上可以說是相當多元。 當然ThinkPad招牌的「小紅點」指點桿(TrackPoint)、三按鍵式觸控板以及優異手感的鍵盤都有在ThinkPad上獲得保留,同時在I/O的配置上也是非常全面,提供2組USB 3.2 Gen 1 Type A(其中一組支援關機充電)、2組USB 3.2 Gen 2 Type C、智慧型讀卡機(選配)、HDMI、3.5mm耳機孔、側機械基座插孔(用以連接獨家擴充設備),以及「SIM卡」插槽,是的,T14s完全能夠像智慧型手機一樣隨時連接網路,甚至是撥打電話呢! 內在規格方面,T14s用上了AMD最新推出的Ryzen 7 PRO 4750U,使其擁有現今所有筆電處理器中最為強大的內顯性能,因此不需要額外的入門獨立顯示卡輔助圖像運算。而在細部規格上,T14s內建了8GB DDR4-3200(另有16GB可選)記憶體與512GB M.2 SSD。 倘若玩家已經有了一台筆電,但覺得在攜帶性上還是不夠輕便,或是希望能用更直覺的方式整理與記錄課堂筆記,Microsoft Surface Go 2便是為有這樣困擾的族群所推出的產品。 Surface Go 2單機身的重量只有544克,即使加上鍵盤保護套,不到800克的重量也比於許多約1.5公斤的輕薄筆電還要輕上一半以上,不論是拿在手上還是放在包包中都不會感到負擔。 新一代Surface Go 2的觸控螢幕藉由縮窄邊框的形式讓螢幕提升到10.5吋,解析度則依然維持在Full HD的等級,在色彩與細膩度的表現都頗為理想,同時還備有一顆800萬畫素的主鏡頭與支援Window Hello人臉辨識的5百萬畫素視訊鏡頭,讓玩家在有需要的情況下能夠立即拍下課堂上黑板的內容。 受限於平板的空間有限,Surface Go 2在I/O上除了有Micro SD記憶卡插槽來進一步擴充容量外,就只有1組USB 3.2 Gen 1 Type C用以連接周邊裝置,由於目前許多外接裝置與隨身碟依然是以USB Type A介面為主,建議玩家可以多買一個轉接頭以防萬一。 由於Surface Go 2在定位上是以方便、簡單為首要訴求,因此整體的性能也較為入門,採用Intel Pentium 4425Y或是Core m3處理器,搭配4GB或8GB記憶體,容量方面則有64GB與128GB可以選擇,但要注意的是,64GB版本的儲存晶片為eMMC,而128GB則是使用NVMe SSD,兩者在速度上有著一定程度的差別。 Surface Laptop是微軟的Surface家族中唯一的「真‧筆記型電腦」產品,在新一代Surface Laptop 3中,微軟為其新增了相當多樣的款式可以選擇,其中金色與黑色全機採用金屬材質,藍色與銀色在鍵盤面的部分則是使用招牌的Alcantara麂皮材質。 Surface Laptop 3的13.5吋螢幕比例為3:2,解析度則為2556x1504,能夠達到100% sRGB的色彩覆蓋率,整體顯示效果相當鮮艷且清晰,並且同樣支援觸控與自家的Surface Pen手寫筆,而在螢幕上方則有一顆能夠支援Windows Hello人臉辨識功能的視訊鏡頭。 Surface Laptop 3的I/O比較保守,全機只備有1個USB 3.2 Gen 2 Type A、1個支援65W充電、DisplayPort視訊輸出的USB 3.2 Gen 2 Type C和3.5mm耳機孔,無線連接則有支援到最新的Wi-Fi 6。 處理器上,Surface Laptop 3使用的是Intel Core i7-1065G7,沒有搭配獨立顯示卡,記憶體為16GB的LPDDR4並搭配256GB的SSD,考量到Surface Laptop 3的SSD是無法自行擴充的,如果玩家的預算充足,也能選擇512GB或1TB的版本。 Surface Pro可以說是微軟最具代表性的產品之一,最新的Surface Pro 7維持著一體成型鎂製機身並提供銀灰與深黑兩種配色可以選擇,12.3吋的觸控螢幕採用3:2的比例,比一般16:9能夠擁有更多的顯示面積,解析度更是達到了2376x1824 (267 PPI),加上100% sRGB的顯示能力,提供給玩家優質的視覺效果。 Surface Pro 7在I/O連接方面提供了1組USB 3.2 Gen 2 Type A與1組能夠支援PD 65W充電、DisplayPort畫面輸出的USB 3.2 Gen 2 Type C、MicroSD讀卡機與3.5mm耳機孔,無線網路能夠支援新一代的Wi-Fi 6,同時平板的也備有一顆800萬畫素的主相機和500萬畫素支援1080p視訊、Windows Hello人臉辨識的視訊相機。 硬體性能上,Surface Pro 7使用Intel Core i7-1065G7處理器,沒有配置獨立顯示卡,並內建16GB LPDDR4記憶體與256GB的SSD(如果預算充足,另有512、1TB的容量可以選擇),搭配鍵盤保護套和Surface Pen,玩家不僅能夠隨時隨地文書辦公,根據小編的時測,想要使用PhotoShop進行繪圖創作也是沒有問題的! 相較於多數廠商顯少特別去區分Intel與AMD平台的產品外觀,專注於電競筆電市場的MSI(微星)在這方面就細心許多,特別為AMD平台的產品設計了一個專屬的雷鳥LOGO,像是接下來要介紹的Bravo 17,其深黑的金屬髮絲紋上蓋就有這「AMD Inside」象徵。 從命名上我們可以得知Bravo 17採用了一塊17.3吋的Full HD IPS面板,並且具備144Hz的螢幕更新率,且Bravo 17還支援了AMD Free Sync Premium技術,讓螢幕能夠擁有流暢、無撕裂的畫面效果。 Bravo 17在I/O方面承襲著MSI一貫的豪邁配置,提供了3組USB 3.2 Gen 1 Type A、一組USB 3.2 Gen 1 Type C、支援4K@30FPS的HDMI、RJ45網路孔以及兩組3.5mm音源孔,且通過Hi-Res高音質音效輸出認證,為玩家帶來更加震撼的耳機音質,當然新一代Wi-Fi6無線網路也是一定要支援的。 與現今多數只採用AMD處理器的筆電不同,Bravo 17是一台「3A」級的電競筆電,因此它採用了AMD最新的Ryzen 7 4800H處理器、Radeon RX 5500M 4GB GDDR6獨立顯示卡(再加上AMD的主機板剛好3A),加上16GB DDR4-3200記憶體和256GB M.2 SSD+1TB HDD的儲存空間。 GF75 Thin整個機身都採用了大量的金屬的髮絲紋設計,搭配紅色的龍魂LOGO與鍵盤配色,充分展現出MSI見長的霸氣風範。當然有了霸氣電競外觀,在規格上自然也是要給好給滿的,GF75 Thin提供了一片能夠支援144Hz更新率的17.3吋的Full HD IPS螢幕,且搭配窄邊框技術,讓整體的螢幕佔比可以達到88%。 機身在I/O配置的部分準備了3組USB 3.2 Gen 1 Type A、1組USB 3.2 Gen 1 Type C、可輸出4K@30FPS的HDMI、RJ45網路孔與兩個通過Hi-Res音效輸出認證的3.5mm耳機孔,無線網路則已經可以支援Wi-Fi 6。 關乎電競筆電效能的處理器和顯示卡,GF75 Thin使用了Intel Core i7-10750H處理器與NVIDIA GTX 1650 4GB GDDR6獨立顯示卡,倘若玩家願意犧牲處理器的部分換取更高等級的顯示卡,GF75 Thin也有Core i5-10300H加RTX 2060 6GB GDDR6的版本可以選購。最為搭配,GF75 Thin的記憶體為8GB DDR4-2666,儲存空間則是256GB M.2 SSD+1TB HDD。 \ 以上就是這次全部21台筆電介紹,不知道各位玩家是否有見到自己心儀的款式呢?總結來說,今年的AMD筆電在處理器性能上的表現著實讓人刮目相看,而Intel則有更多樣且全面的產品布局,但不論玩家喜好哪一家處理器,以目前3.5萬元左右的預算要購買筆電來說,都已經可以買到足以覆蓋日常課業所需的各項功能,因此玩家在選購前,基本上不用擔憂太多,只需要選擇確認好自己希望輕薄好攜帶或是期待更好的電競娛樂需求,挑選第一眼就喜歡的外型跟符合自身需求的硬體規格,就能夠輕鬆找最適合自己的筆電囉! (01) (02) (本篇)
-
回歸校園生活遭遇「A、I」大混戰,21款學生筆電挑選看這邊(上篇)
鬼門關、校園開,暑假結束的九月即便有再多的不願意,特別是今年的暑假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暑假不僅延期,能夠出遊的地方還大幅限縮,搞得期待已久的假期計畫全被破壞,讓期待已久的夏日假期成了一片空白QQ。 然而再怎麼不情願,還是不得不回歸校園生活,同時也得準備各式各樣的開學用品來面對接下來更加繁忙的課業,讓不少玩家們要為此添購一台符合自身需求的新筆電,同時也順便藉由購物來彌補一下暑假不能出去趴趴走的缺憾。 不同於被疫情凍得冷颼颼的觀光旅遊市場,今年的筆電市場可說是久違的火熱,除了因為遠距辦公而讓電腦相關的商品從年初開始就需求大增之外,筆電處理器規格在近期更是出現難得「A、I大戰」,這其中,挾著7nm製程的加持而性能暴增的AMD處理器,正以旋風之姿突進筆電市場,要與長年稱霸市場的Intel來個殊死對決。 只不過在預算上面,雖然台灣因為卓越的防疫成效而成為了地球上的世外桃源,但其實還是有不少家庭還受到全球嚴峻的疫情關係導致收入大受影響,消費能力很可能沒辦法像往年那樣闊綽,加上本次主要考量的使用對象是以多數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所以小編在本次的選購建議上,將價格控制在3.5萬元,並設定最多2千元的「額度」做為小爆預算的緩衝。 不管是網路選購還是到實體門市,在購買筆電之前,都要先確定自己可能會需要用到功能,再來決定需要何種性能等級的筆電,以學生來說,如果大部分的課業內容都是以文書作業為主,且課後的娛樂多是依賴手機遊戲或看片追劇,那麼選擇輕薄型的文書筆電,就是比較剛好的選擇;反之如果喜愛電玩遊戲,又或是課程內容需要影片剪輯、繪圖、3D建模等創作類的內容,獨立顯示卡就勢必是挑選筆電的著重點了,有這個需求的話一般就可選擇電競筆電或創作者筆電。 隨著低電壓處理器效能日漸稱進,輕薄型筆電已經幾乎取代掉了傳統文書筆電,也讓這一類筆電的價格範圍變得相當的廣,從不用兩萬元到數十萬元都有,價位方面的差距則主要體現在處理器性能、螢幕面板素質和硬碟容量上,至於重量和續航力方面的差異,除了比較少數極端化的產品外,差距其實並不明顯。 輕巧便攜自然是這一類型的筆電最主打賣點之一,約1.5公斤以下的重量,不論是用手捧還是放在背包中,都不會覺得有太大負擔,玩家如果需要穿梭各式課堂、社團活動中的話,輕薄筆電可以提供良好的機動性,特別是玩家如果不是住在宿舍,需要通勤上下課的時候,更是能夠感受到輕薄筆電在體積與重量上所帶來的優勢。 此外,電池續航力也是這一類筆電的另一大優勢,今年輕薄筆電不論用的是Intel還是AMD處理器,根據小編這次一系列的測試,在保持Wi-Fi連接、亮度設定在20%的室內環境下,不少筆電都能夠輕易突破6小時的使用時間,有的甚至可以上看12小時,讓玩家不須帶上充電器就能應付一整天的課業。 提到了充電器,今年也有不少筆電的USB Type C孔,有支援PD(Power Delivery)充電協議,只要使用符合該規範的65W充電器,就能幫筆電進行充電,省去過往一定要使用原廠充電器的麻煩,加上近年智慧型手機不斷往高瓦數的快充發展,市面上已經有越來越多支援65W的快速充電器可以購買,讓輕薄筆電的便利性更上一層樓。 輕薄筆電為了兼顧重量、散熱與續航,在處理器方面大多會配備TDP為15W的低功耗處理器,在效能上自然是不如配備功耗35W以上處理器的電競筆電相比,但以現在低電壓處理器的性能來說,文書、上網、看影片都已經是游刃有餘了,換言之,在預算限制之下,日常生活的基本操作是可以不需要特別去糾結處理器性能這一塊的,所以除非要執行高負載的程式或進行大量轉檔,不然的話以現行CPU性能,想要透過Photoshop修圖或是簡單進行影片剪接、轉檔的話,現今輕薄筆電的性能還是勝任的。 反倒是圖形性能方面才是玩家需要審慎考慮的重點,由於機身空間限制的關係,輕薄筆電大多使用內顯或是低階獨立顯卡,在效能方面如果只求簡單休閒玩把《英雄聯盟》、《PUBG》等線上遊戲是還勉強可以,但要注意只要敵人一多、各路角色通通開大決,遊戲的FPS值就很可能會從60 FPS瞬間暴跌到30 FPS上下,甚至更低,玩家如果不希望成為「豬隊友」、「友情破壞者」的話,顯示卡的性能是真的需要多加留意的。 此外,顯示卡的性能也不單單只影響在遊戲娛樂方面,玩家就讀的系所若比較偏向數位設計類,影片的特效剪輯、3D建模、渲染等內容也是相當依賴顯示卡的運算,顯示性能不足的話,有時可能不單只是花費的時間大幅增加,可能也容易造成系統當機,讓一整晚的努力付諸流水(小編過來人的經驗QAQ)。 最後在性能之外,玩家在選購輕薄筆電時,還需要特別留意的一大重點就是「I/O連接埠」,不同款式輕薄筆電在I/O設計上,差異相當的大,有的不單提供多組USB Type A與Type C,就連RJ45網路孔與HDMI孔也都一應俱全;有的款式則是相反,機身的I/O埠數量可能只提供一個USB Type A與Type C孔,且USB Type C可能還與充電埠共用,因此玩家在購買時,有需要稍加斟酌平時可能會連接的設備,以及擴充方面的需求。 電競筆電向來是以效能為主軸,產品都會以搭載高性能處理器和獨立顯示卡做為主要賣點,即使是3.5萬元上下的價格,在整體效能表現上也有一定的保證,遊戲方面主流的對戰類線上遊戲如《特戰英豪》、《虹彩六號:圍攻行動》基本上都能流暢遊玩,就連3A大作只要畫質設定得當,在Full HD解析度下也是能行雲流水的。 而在數位創作方面,電腦整體處理器與圖形效能都足以應付學校大部分的課業內容,不論是基礎的3D建模,或是為1080P解析度的影片加入後製與特效都不是問題,搭配電競筆電豐富且完整的I/O埠,玩家可以更方便的連接記憶卡、繪圖板等周邊設備,讓玩家在趕作業的時候的能夠更為便利。 為了與強大的性能相匹配,近年的電競筆電紛紛加入了120Hz以上的高更新率螢幕,這項特色不單能夠造福喜愛遊戲的玩家,讓他們能夠在分秒必爭的對戰中,早一步精準出擊,一般玩家也能夠在日常使用時(如瀏覽網頁、打報告)享受到更絲滑平順的動畫效果,為操作與視覺帶來更加流暢的感受。 雖然各個廠商也試著努力替電競筆電「瘦身」,但整體來說,電競筆電還是有著一定程度份量,重量也多在2公斤以上,而這還不包含變壓器,部分品牌的筆電若再計入變壓器的重量,更是能突破3公斤,如果需要頻繁攜帶,確實會是不小的負擔。 好在當今也有廠商開始注意電競筆電的續航力問題來努力改進,使得當今新一代電競筆電在螢幕亮度為20%的條件下,普遍都能夠具有可連續使用約4~6個小時以上的電力,此舉也讓玩家在需要帶出門時,能減少對變壓器的依賴與負擔。 而在平時放在桌面使用的情況下,螢幕的「色彩」就成了這個價位區間的一大「隱藏」硬傷,畢竟在成本的考量下,色彩表現與120Hz以上的高更新率面板有時候只能二擇一,使得部分機款可能出現sRGB涵蓋率不足90%或NTSC不足72% ,甚至有些僅有到45% NTSC(約70% sRGB)的程度,因此對於在色彩和性能上皆有需求的玩家,特別是就讀數位創作、設計相關學系的玩家,在挑選筆電的時候還得稍加留意。 決定好需要的是「輕薄筆電」還是「電競筆電」之後,接下來就是要細選內在的規格了。顯示卡部份目前下從入門、上到旗艦幾乎全部被NVIDIA包辦,至於處理器部分,在今年有著一定程度的分歧。 在大家最熟知的處理器霸主Intel平台方面,目前各家廠商在產品陣容上,多已換上了最新的第10代Core家族處理器,各種規格和外型可說是應有盡有,因此只要玩家的預算許可,想要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產品,相信絕非難事。至於配備第8、9代處理器的「過季商品」則進入最後促銷階段,售罄後便不再補貨,所以玩家如果運氣夠好,且不介意CPU的一定要「最新」的話,還是有機會以同樣價格買到規格更好的產品。 至於AMD平台部分,搭載今年最新Ryzen 4000系列的筆電,在性能上有著大幅度的增長,讓相關產品在市場上獲得大量好評,部分型號還出現供不應求的盛況,比較遺憾的是,AMD平台的產品豐富度遠不如Intel平台,加上AMD在行銷戰術上不若Intel那樣的頻繁與強勢,使其知名度僅在玩家圈比較吃得開,但在一般使用者市場,還是對AMD產品比較陌生,因此,要買AMD筆電且若需要爸媽「贊助」時,可能會有對品牌不信任的問題需要克服。另外上一代的Ryzen 3000系列則也同樣成為「過季」筆電,正處於出清階段,加上過去主打C/P值的原因,讓不少AMD筆電的價格,都能以相當優惠的價格購入。 在消費級桌機、筆電處理器市場上,Intel依然是以「Core i」家族做為為主力,只是10代的筆電處理器在命名上就顯得有些複雜,因為其產品線同時存在著14nm製程的「Comet Lake」與10nm製程的「Ice Lake」兩種不同開發代號的處理器,並且兩者在部分產品的命名上也有不同。 在命名上,依照效能等級的不同,Intel將它們由低至高分劃分為Core i3、i5、i7與i9四個等級,再依照產品定位於型號的尾端冠上H、HK、U、Y等字樣,如Core i7-10875H、Core i7-1065G7等,以此來區分是為「高性能」或「輕薄長效」筆電所打造的產品。 如果玩家希望入手一台高性能筆電,這類筆電處理器大多採用高效能的Comet Lake為主,處理器型號尾端會加上「H」或「HK」的字樣,其中的K代表解除最大頻率上的限制,讓高階玩家能夠進行超頻,以挑戰CPU的性能極限。以預算上限設定為3.5~3.7萬元的條件下,常見的處理器型號多會以Core i5-10300H、Core i7-10750H為主。 為輕薄筆電、可攜裝置所打造的低電壓處理器,在命名上就顯得比高性能處理器要複雜許多,依照處理器的功耗、製程,處理器可以細分為U、G、Y等不同的版本,這也導致市面上輕薄筆電在處理器的搭配上,變得比較複雜。 依照功耗的不同,Intel將其分為兼具省電與性能的「U系列」(TDP 15W)與講求極低功耗的「Y系列」(TDP 7W),其中Y系列因為極低功耗的緣故,整體性能也相對入門,在筆電市場的能見度並不高。然而比較特別是這U、Y系列皆擁有14nm和10nm兩種不同製程的產品,也讓Intel特地設計了兩套不同的命名方式,這也就是為何整個產品線看起來混亂的原因。 14nm製程、產品代號為Comet Lake的處理器產品在命名上採用比較常見的「5位數字+英文」的方式,例如Core i7-「10510U」、Core i7-「10710U」等,其中頭兩個數字代表第十代產品,後面三位數字則為產品型號,最後的U或Y代表產品的定位取向。 而代號為Ice Lake的10nm製程產品則換上了全新的命名方式,將U、Y從型號名稱中移除,統一改為「G」來代替,並且把過往的命名方式改為「4位數字+G+數字」,如Core i7-「1065G7」、Corie i5-「1035G7」等。其中前4位數字很好理解,頭2位數字即產品代別,後2位則是產品型號,且四位數字中的最後一位數字只會有0和5:「5代表U系列」、「0屬於Y系列」。 至於G後方的數字就比較特殊了,它代表的是「內顯」的性能,由低至高劃分為G1、G4、G7,共三個等級。簡單來說,前四位數字的最後一位數字代表省電程度,5為省電和效能兼顧,0為省電優先;G後方的數字代表顯示效能,數字越大效能越好。 看到這邊玩家可能會有一個疑問,同樣都是第10代CPU、都是省電版的處理器,14nm製程的Comet Lake和10nm製程的Ice Lake處理器在效能表現又是如何呢?關於這一點,Intel早就為了避免「網內互打」而做好了差異化。 整體來說,Comet Lake的處理器採14nm因為技術純熟,所以核心時脈比較高,在純CPU運算,例如單純的照片、影片轉檔會比較有優勢。Ice Lake因為是Intel的首款10nm產品,核心時脈比較保守,但內顯有著比Comet Lake更好的性能,如果希望有比較好的輕度娛樂體驗,或是會進行輕度的影片後製,Ice Lake的CPU會比較具優勢。不過整體來說,兩者的差異沒有大到天差地遠,所以倒也不必過於糾結就是了。 看完了複雜的Intel命名規則,AMD在筆電處理器的命名上就精簡非常多,依照性能等級差異,分為Ryzen 3、5、7、9四個等級,並依照不同產品類型的定位細分為H、HS和U三個系列。 在命名上,三款處理器系列都是採用大家比較熟知的「4位數字+英文」的命名邏輯,第一個數字代表產品的代別,後方的數字代表產品的型號,且數字越大等級越高,最後的H、HS或U就代表產品的定位,例如Ryzen 5 3500U、Ryzen 7 4800H等。 在三個系列差異方面,H、HS皆屬於高性能處理器,但H整體的時脈更高,HS則更偏向效能與省電平衡型的定位,至於U系列自然就是為輕薄筆電設計的低電壓處理器。 最後在製程方面,Ryzen 3000系列採用的是12nm製程的Zen+架構(部分低階款式為14nm),產品代號為Picasso,值得注意的是,Ryzen 3000系列依照不同的性能等級,搭配的內顯效能也會有所差異(參照下圖);最新的Ryzen 4000系列則更新製程到了7nm的Zen2架構,產品代號為Renoir,因為和現行桌機處理器(代號Matisse)使用相同的製程架構,在整體的性能上有著大幅的成長,甚至有著和桌機一決高下的潛能。 在預算限制之下,輕薄與電競筆電在CPU以外的規格差異就相對小了許多,但由於3.5萬元的價位正好是各家廠商競爭最激烈的價格帶,使得許多規格細節不易只從DM介紹就能得知。 為了讓各位玩家能有更多元的筆電參考基準,小編不辭辛勞的網羅高達21台市售主打的開學筆電,並進行外觀鑑賞與性能測試,讓大家能夠在筆電的挑選上有更完整豐富的參考依據,當然小編找的筆電主要是方便玩家比較與參考,玩家完全可以依照自身的需求和喜好來選購,不一定刻意侷限於自身的選擇喔! 以下產品順序將先以廠商英文名與作為標準排序,若同一間廠商有多個產品,則先以產品英文型號再以數字大小(由小到大),順序排列,無先後優劣之分。 (01) (本篇) (02)
-
RTX 3080效能PK、對決Radeon RX 5000系列顯示卡,期待Big Navi吧!
RTX 3080降世,不可避免的還是要跟其他顯示卡對決一下,先前已經,從各方面來說都可以理解到是輾壓前一代顯示卡的,接下來自然就要輪到對手目前的Radeon RX 5000系列部分囉!話先說在前頭,接下來10月底之後還會有更高階的Big Navi系列顯示卡,屆時才可以說是RTX 30系列真正的比較對象。(畢竟新產品理論上都會比舊世代強嘛~) 言歸正傳,目前Radeon RX 5000系列中的代表有RX 5700 XT、RX 5700和RX 5600 XT三種作為主流代表,小編本文中也將單純以這三張顯示卡在基本效能和遊戲效能表現來做為簡單對比的對象。至於再往下的其他版本、甚至是上世代的RX 500系列版本,我們就別比了~如果您還在使用RX 500系列或是RX 5600 XT以下的玩家,建議如果有錢升級、又不一定要選AMD產品的話,是可以考慮衝一波RTX 3080,抑或是等後續的RTX 3070和Big Navi系列等等。至於如果非AMD不升的話,那就一樣先等Big Navi出來以後再說吧! 這次的比較方法和先前的RTX 20系列邏輯相同,先藉由3DMark數據比較理論效能差距,後續再輔以實際遊戲在不同解析度下的平均FPS來比較,方便讓玩家當作參考。不過這邊值得注意的一點是,RX 5000系列並不支援光追模式的Port Royal,因此在圖表中就不特別列出了,有興趣了解RTX 3080在光追效果下的效能提升幅度可以參考先前對決RTX 20系列的測試報告。 以下就先附上這次測試平台規格了: ◆CPU:Intel Core i9-10900KF ◆MB:ROG MAXIMUS XII FORMULA Z490 ◆RAM: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SSD:CORSAIR MP600 2TB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Driver: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456.16 ◆OS:Windows 10 Pro 1903 從途中我們可以發現RTX 3080在效能上是贏過RX 5700 XT的(其他以下的自然就不用多說了吧!),至於實際效能提升了多少,我們以Time Spy模式下,RTX 3080 vs. RX 5700 XT這點來看,效能漲幅大約來到41%,Fire Strike模式下也是大約有26%的提升,這意味著在DX12架構下的遊戲,RTX 3080能提供更高的效能漲幅。而當測試環境拉高到Extreme系列或是Fire Strike Ultra模式下以後,也會進一步發現兩者效能的差距,例如Time Spy Extreme模式下,RTX 3080的效能漲幅落差在47%、Fire Strike Ultra下漲幅則是來到41%,漲幅對比原先的基礎環境測試又更明顯,畢竟在高解析度測試環境下才能真正體現RTX 3080的高效能。 另外在遊戲表現方面,同樣的結果也可以在此獲得印證,首先是FHD解析度部分,可以看到雖然在部分新遊戲如《地平線:期待黎明》下,RTX 3080能帶來非常明顯的FPS提升(約45 FPS),不過其他遊戲下的提升幅度就比較小了。 然而到了2K解析度以後,就會看到RTX 3080在各類遊戲都有帶來明顯提升,甚至在《虹彩六號》中都能帶出100 FPS以上的差距,《地平線:期待黎明》甚至出現50 FPS的提升呢!鏡頭轉到4K解析度後,就會真正發現RTX 380對比前世代產品之間的效能差距,4K解析度下依然在《虹彩六號》中超越對手100 FPS以上,而其他如《地平線:期待黎明》更是達到兩倍的FPS提升,其他遊戲則是都有20 FPS以上的提升,種種跡象來看都可以驗證高解析度才是RTX 3080的主戰場。 快速總結一下,這次RTX 3080基本上對應到目前為止相信大家已經知道其真正的效能表現,主要還是集中在2K以上的高解析度環境,如果目前還是以FHD解析度為主的玩家,其實認真不太需要特別衝到RTX 3080,除非對於光追的視覺效果有憧憬,那就可以搭配RTX 3080的光追效果在FHD解析度下最大化發揮功效。 而以AMD玩家來說,如果本身並沒有特別非A不可、現在又非常希望能順便升級一波電腦的話,RTX 3080以其價格來說確實會是個不錯的升級。但如果玩家是AMD鐵粉的話,那麼建議就還是再等等看Big Navi系列顯示卡的效能表現吧! (1) (2) (3) (4) (5) (6) (7) (8) (本篇) (9) (10) (11) (12) (13)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RTX 3080 vs. RTX 20系列!效能到底差多少? Ft. 一拖拉庫的RTX 20顯示卡
上一篇文章小編帶大家了解了NV最新的,但想必對於現階段的玩家來說,最希望知道的還是這一波NV 30系列顯示卡和前一代RTX 20系列顯示卡之間的效能差異在哪吧! 這次小編特別找了RTX 20全系列六張顯示卡:RTX 2060、RTX 2060 SUPER、RTX 2070、RTX 20770 SUPER、RTX 2080和RTX 2080 SUPER,並且分別以3DMark常見的遊戲來幫大家快速測試。 雖說RTX 3080在先前的測試中,能達到4K@60Hz基本上已經可以說是當前最強顯示卡無誤,我們先撇開怪獸RTX 3090啦XD!(畢竟這堪稱都能達到8K電競老天鵝了~),但老黃當初也有說,RTX 3080的效能足夠和上代的RTX 2080 SUPER甚至RTX 2080 Ti披敵,但實際上的效能對比到底如何?多餘的話就不多說了。以下先附上測試平台規格然後就直接看效能對比吧! ◆CPU:Intel Core i9-10900KF ◆MB:ROG MAXIMUS XII FORMULA Z490 ◆RAM: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SSD:CORSAIR MP600 2TB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Driver: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456.16 ◆OS:Windows 10 Pro 1903 由於這次要比較的顯示卡數量較多,為了避免大家閱讀數據困難,小編將Time Spy、Time Spy Extreme和Port Royal做一對照表,Fire Strike系列做一對照表給大家當作比較參考。 首先先來看看Time Spy這組對照,作為新一代遊戲架構選擇,以DX12為主的Time Spy最常被用來當作顯示卡效能評斷的依據。從數據中可知,RTX 3080在Time Spy中獲得16507分、Time Spy Extreme模式中則是獲得8358分,我們先從這兩種模式來聊聊吧!首先Time Spy系列分數對照,第二名的RTX 2080 SUPER獲得11928分,相較之下RTX 3080帶來約28%的提升,這點和原先老黃的說法大致上是相同的,另外如果再拿來和RTX 2080對比的話,效能提升則是來到32%,同樣也有明顯提升。另外,相較於最入門的RTX 2060,RTX 3080帶來的效能提升來到52%之多。 RTX 3080對比RTX 20系列Time Spy模式效能提升幅度: ■對比RTX 2080 SUPER:28% ■對比RTX 2080:32% ■對比RTX 2070 SUPER:38% ■對比RTX 2070:42% ■對比RTX 2060 SUPER:45% ■對比RTX 2060:52% 接著再來看到Time Spy Extreme的部分,RTX 3080在這部分獲得8358分,小編同樣以對照的方式提供給玩家做對比參考。 RTX 3080對比RTX 20系列Time Spy Extreme模式效能提升幅度: ■對比RTX 2080 SUPER:34% ■對比RTX 2080:37% ■對比RTX 2070 SUPER:42% ■對比RTX 2070:45% ■對比RTX 2060 SUPER:48% ■對比RTX 2060:55% 從上面的對照中玩家可以發現,RTX 3080相較於各顯示卡之間的差距明顯比Time Spy模式中差距更大,由此可見RTX 3080真正要發揮效能提升(升級)的價值在於高解析度環境,也就是說,除非玩家的遊戲環境都是在2K、4K以上解析度遊玩,否則的話其實升級至RTX 3080在FHD解析度下並不會帶來特別明顯的差距。 另外比較特別的是在Port Royal這項測試中,由於NV這次導入了新一代的RT Core和Tensor Core核心,因此對比先前的光追效果將有明顯的效能提升,以Port Royal數據上來說,RTX 3080獲得11437的總分,以下提供對照表給大家參考RTX 3080對比各顯示卡在Port Royal模式中的效能提升幅度。 同樣地,我們也來看看Fire Strike系列的測試結果,這邊小編就不特別囉嗦一個一個說明數字了XD!直接上表給大家看看不同模式下,RTX 3080對比下來的效能提升幅度(%)。 看數據或許比較無感,不然直接幫玩家整理遊戲平均FPS的測試數據結果吧!都是常見的遊戲軟體小編就不一一列舉了,大家直接看圖說故事! 從數據中可以發現,FHD解析度下各遊戲在RTX 3080的效能在多數遊戲下其實和現有的RTX 2080 SUPER差不多,不過當環境來到2K和4K這類高壓環境後,就會明顯看到呦是,尤其RTX 3080在這次測試的幾款遊戲中,4K解析度開下去以後也還有70 FPS以上,在多數情況下都是RTX 2080 SUPER的兩倍(《虹彩》極限最佳化除外XD!),甚至逼近100 FPS的效能,玩家如果想要打造4K高效能遊戲體驗的話,升級RTX 3080絕對足夠應付。 總結來說,RTX 3080鎖定的目標最主要還是對於高解析度遊戲體驗有嚮往的玩家,尤其是4K解析度更是如此,不過這時候問題也來了,RTX 3080的高效能是無庸置疑的,然而現階段遊戲玩家普遍追求高FPS的前提下,還有額外的更螢幕更新率需要對應,也就是說,以目前4K和2K解析度螢幕普遍僅具備144Hz螢幕更新率的前提下,想要讓原先已經習慣240Hz更新率的玩家退而求其次回到144Hz的生活,只能說由奢入儉難。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以老黃信仰這點來說,RTX 3080都再再顯示了新一代架構下,高畫質電競遊戲的可能,想要打造高畫質遊戲的玩家可以考慮。 (1) (2) (3) (4) (5) (6) (7) (本篇) (8) (9) (10) (11) (12) (13)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RTX 3080客製卡效能解禁!4K@60Hz達標、開光追也能兼顧效能 Ft. TUF GAMING RTX 3080 O10G GAMING
NVIDIA終於正式推出GeForce RTX 30系列顯示卡,採用新一代的Ampere安培架構,並且搭配三星8nm製程,一口氣讓內部的PCB板得以縮小、更高效,這也順帶得以讓整體的效能提高。此外,在安培架構下,RTX 30系列顯示卡內部都搭配二代Ray Tracing Core和三代Tensor Core,這樣一來便讓先前在RTX 20系列上不特別受玩家青睞的光線追蹤效果有了新的解套。 而今在RTX 3080顯示卡效能解禁後,本文就是要來針對實際上對於玩家來說,到底RTX 3080顯示卡能帶來多大程度的效能提升,在公版卡價格定在21,900元的定位下(AIC版價格將提高),是否值得玩家投資。後續RTX 3090也將解禁,到時候我們再來聊聊該顯示卡的部分吧! 另外,由於先前的報導中已經陸續介紹過RTX 30系列的相關基本規格介紹,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去參考看看公版的設計,後文將針對這次AIC版本的TUF GAMING RTX 3080 O10G GAMING顯示卡(下稱TUF GAMING RTX 3080)的規格和特色來做說明,另外也會在後文放上RTX 3080的效能實測。 這次TUF GAMING推出的RTX 3080顯示卡整體的設計令人感到非常經驗,首先先提一下整體的包裝設計,從外盒上可以看到放採用傳統正面三風扇設計的TUF GAMING RTX 3080,而除了另有產品特點採預先超頻(OC)外,也搭載10GB GDDR6X記憶體和支援ASUS AuraSync燈效設計,視覺上的另一點是TUF GAMING LOGO設計做了些變動,視覺上更簡潔同時也更有現代設計質感,小編私心覺得美賣~ 而在顯示卡實際外觀上,TUF GAMING這次質感完全大爆棚,大量應用ASUS的金屬髮絲紋設計,並讓正面放上全鋁金屬材質保護蓋以及搭配硬派的剛硬線條,大大提升精品的氣息同時也維持了強勢的形象,也在提高質感的同時維持了原先TUF GAMING系列給人的堅固形象。相較於ROG STRIX的高調外放,TUF GAMING RTX 3080這樣拉高層次到精品質感的設計路線,兩者都有非常不錯的TA取向設計。 另一方面,由於內部效能和對於散熱需求的提高,這次TUF GAMING RTX 3080顯示卡的外觀尺寸來到2.7槽尺寸,一般玩家選擇機殼搭配時需額外注意一下機殼大小是否適用, 這一代TUF GAMING RTX 3080也繼承了先前在RTX 20系列上看到的華碩軸向式風扇,而在旋轉方向上採用了新的設計,左右風扇為逆時針、中間風扇則是順時針旋轉,藉此減少風流干擾。另外,這次華碩也導入風扇停轉功能,當顯示卡溫度低於55度時,風扇會停止轉動,一方面延長風扇壽命、另一方面也是減少主機噪音產生,進而提高玩家PC使用環境。另外在散熱設計部分也應用了大面積的散熱片和熱導管輔助,顯示卡背面除了有美背設計外,也在晶片處和尾端做開放式散熱設計,強化散熱的效果。 雖然說對比公版卡採用全新推拉式雙風扇散熱設計,TUF GAMING RTX 3080的正面三風扇設計顯得相對傳統,但這在現階段PC組裝上可能反而是件好事,尤其以ITX小機殼來說更是如此,玩家在小機殼上安裝時礙於大小限制部分時候可能需要搭配轉接縣讓顯示卡能垂直擺放,但這樣一來公版卡的推拉設計風流,會直接讓排出的熱氣撞上機殼表面、以至於廢熱無法排出,甚至積熱在顯示卡上方,這樣一來反而會導致顯示卡容易過熱影響效能。雖然並非每一台ITX機殼都有這個問題,但若是考量中塔式機殼的話,就必須犧牲體積,但傳統正面三風扇的設計在兩者之間都還是能維持一定的安裝彈性。(當然也要ITX機殼支援2.7槽啦~) 在實際上機以前,先來快速帶大家了解TUF GAMING RTX 3080的基本硬體規格,它同樣搭載了NVIDIA Ampere安培架構的種種新設計這些就先暫且不提了。採用PCIe 4.0介面,同時具備GDDR6X 10GB記憶體,CUDA核心搭載8704顆,記憶體速度在19.5 Gbps,頻寬為320-bit,這些大抵上來說都和公版卡大同小異。 基礎時脈和動態時脈部分分別達到1440MHz和1785MHz,這部分基本上和公版設定也差不多,惟動態時脈部分設定更高些(官方僅1710MHz),在嚴苛的高壓環境下應該能帶來更好的效能。 另外,影像輸出方面支援兩組HDMI 2.1和三組DisplayPort 1.4a,最高也支援8K 7680 x 4320解析度輸出,最高可支援4組螢幕輸出,不過不支援NV Link多顯示卡輸出,這項功能還是留給老大哥RTX 3090版本的。 接下來將會以幾款常見的軟體和遊戲讓玩家了解TUF GAMING RTX 3080的實際效能表現,同時這次也會著重在4K高解析度下的遊戲效能,同時玩家也可注意光追遊戲體驗的提升。以下先附上這次測試平台規格: ◆CPU:Intel Core i9-10900KF ◆MB:ROG STRIX MAXIMUS XII FORMULA Z490 ◆RAM: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SSD:CORSAIR MP600 2TB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Driver: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456.16 ◆OS:Windows 10 Pro 1903 從以上的測試結果中可發現,在3DMark的系列測試中最受矚目的自然是Time Spy系列的成績來到新高峰、破16500分的高水準,在RTX 3090來臨前絕對是目前主流高標了(RTX 3090或許有望衝上20000分也說不定!),雖說底下還會有RTX 3070小老弟在,但這水平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張顯示卡能達到。另外,Fire Strike分數則是突破到了30000分以上的表現,這也是立下新標竿了。也就是說,原先在DX11和DX12架構下,以FHD環境進行測試的Time Spy和Fire Strike在RTX 3080面前絕對是小菜一碟,這也是為什麼小編先前在聊「電競光追」時認為這一代RTX 30系列顯示卡非常值得升級的關鍵之一,在Port Royal模式中,分數同樣來到了破萬的水準,可以作為光追視覺效果遊戲的高標水準,在FHD下要開啟光追玩遊戲絕對輕而易舉。 另外,RTX 3080在遊戲的測試中也有明顯的強大之處,尤其在高解析度下更是如此,小編以目前常見的遊戲進行測試,除了《虹彩六號》本身最佳化就已經不錯的關係,在4K下已有優秀表現,其他遊戲在RTX 30系列出現前都無法在4K解析度下達到60 FPS以上的水準,不過現在RTX 3080做到了,從圖中可以發現,4K解析度遊戲平均都有至少60 FPS以上,就連對硬體要求超高的《刺客教條:奧德賽》也能在高畫質下達到65 FPS,大家別忘了這些都是在最高畫質設定下進行測試的喔!有趣的一點是,如果是愛玩《虹彩六號》這種電競類遊戲的玩家,即便開4K最高畫質也能搭配240Hz螢幕更新率電競螢幕達到吃好吃滿的效果喔XD! 這次的測試報告就先告一段落,玩家可以發現,RTX 3080作為這次NV的旗艦級產品確實名不虛傳,尤其在高解析度遊戲體驗下,輕鬆達到4K@60Hz水準算是預期之中也是預料之外XD!畢竟老黃在發表會時說出「穩穩4K@60Hz」時多少會讓人有些半信半疑,但考量到製程和架構兩者都改良的同時,要達到這樣的結果倒也不意外,比較特別的自然是在光追模式中能夠達到超高的水準表現,關於光追視覺效果測試這點,小編會另開簡單的小文章做示範。總而言之,雖說AIC客製卡在效能上會比公版卡微幅提升,但大抵來說差別並不大,基本可印證老黃所言不虛。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G56sMPgG_o ▲快速附上TUF GAMING RTX 3080 O10G GAMING開箱短片。 而回過頭來,TUF GAMING這次也完全展露頭角,對於這款RTX 3080的外觀印象非常不錯,髮絲紋的質感加上硬派的線條形象,略帶衝突、但老實說並不突兀,也或許意味著未來TUF GAMING顯示卡將會打出新名堂也說不定!再者,華碩也維持自家產品本身一貫的設計,在內部硬體規格上也同樣做到給好給滿(都要滿出來了XD ?!),但話說回來,2萬多塊的顯示卡一張也並不便宜,基本上相當於玩家接近其他PC零組件加起來的價格了(畢竟RTX 3080怎能搭小主機對吧!),因此,整體下來TUF GAMING RTX 3080這張顯示卡可說是十分值得玩家升級入手的。 (1) (2) (3) (4) (5) (6) (本篇) (7) (8) (9) (10) (11) (12) (13)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購買RTX 30系列顯示卡前必先知道的兩三事:NVIDIA技術簡報 (下篇)
NVIDIA已於台北時間9月2日凌晨0點正式發表GeForce RTX 30系列(代號Ampere)的RTX 3090、RTX 3080、RTX 3070等顯示卡,價格分別是1499美元、699美元、499美元,比前代還要便宜。而在效能方面也大幅精進,包含3070贏過2080 Ti、3080效能是2080的兩倍,而3090則是主打8K級遊戲的應用,帶領玩家進入遊戲新世代! 為讓各位想要進入RTX 30時代,NVIDIA舉辦了技術研討會,說明這次RTX 30顯示卡的規格細節與新技術、新功能,讓一般玩家、電競玩家、直播主以及創作者們,在選購之前可以先深入了解這次RTX 30顯示卡細節資訊,讓玩家們可以在得知新一代RTX 30除了效能提升之外,到底還多了哪些東西,以及如何搭配更多周邊與新軟體,來發揮出這次RTX 30的所有特點,這些都是在下單購買前,值得用來做功課的有用訊息! 以下文章就大致分成四個部份,並分成上下篇,本篇為下篇,說明第三和第四部份,分別敘述如下,想要買RTX 30顯示卡的讀者必讀。以下文長圖多,請小心服用。XD (1) 第一課:安培新架構、新光追,與全新RTX IO遊戲快速載入技術 (2) 第二課:裝機注意! RTX 3080/3090全新散熱設計、3090的8K遊戲、RTXGI (本篇) (3) 第三課:電競玩家必備Reflex低延遲技術,周邊與360Hz螢幕 (4) 第四課:創作者輔助利器NVIDIA Studio,與直播主利器NVIDIA Broadcast 由於專業電競玩家(eSport Gamers)們非常重視遊戲的流暢度與即時性,因為比賽時,往往就是在關鍵時刻對決時,延遲低的一方總是比較有優勢,讓團隊能有更多機會取得勝利。因此,在遊戲的延遲度部份,會非常重視。先不管電腦的顯示卡等級好了。以當前來說,要玩動作射擊遊戲,60Hz的螢幕早已不能符合專業玩家們的需求了,因此目前市面上有許多更高更新率的螢幕紛紛推出,從120Hz開始,到144Hz已是電競玩家的最低門檻了,而近年來更提升到240Hz,甚至360Hz!追求更超流暢度、超低延遲,已成專業電競選手必修功課之一。 NVIDIA為讓電競玩家們能夠玩到更流暢的遊戲體驗,讓選手們不用透過降低解析度、降低畫質,來提升流暢度,以享有既流暢、畫質又好的電競饗宴,因此研發出新的Reflex技術,這個技術涵蓋了從輸入裝置到CPU,到GPU處理後並將畫面輸出到螢幕,能減少系統延遲時間,就越能帶給玩家越流暢的電競體驗。同時為幫助玩家自行評測系統的延遲時間,NVIDIA也與各大電競品牌推出支援Reflex系統的螢幕與滑鼠,再搭配NVIDIA目前推出的LDAT (Latency and Display Analysis Tool)評測工具(目前優先少量供應媒體評測,日後也將會提供給玩家們採購),讓玩家可以知道自己的系統延遲率是多少。 總之,電競遊戲技不如人,但延遲率總不可以輸人才是啊!以下就來看看這次NVIDIA針對eSport的延遲降低需求,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 從上面的說明可知,當你買了NVIDIA RTX 30顯示卡之後,雖然遊戲畫質很棒,也很流暢,用來玩單人遊戲絕對是極樂饗宴,但是若要跟別人比電競遊戲的話,也許你會納悶為什麼一直被別人打好玩呢?那就是你沒有入手這些相容於NVIDIA Reflex技術的螢幕和滑鼠(以及未來的LDAT評測工具)。所以,想要贏得勝利,這次的家私,請記得多「傳便便」一下啊! 總之,NVIDIA Reflex就幫助電競玩家了解自己的系統延遲度,透過符合Reflex規格的「真電競」周邊,以幫助自己測出系統延遲時間,讓自己更能掌握遊戲的節奏。 接下來,終於是最後一課了。這部份主要是NVIDIA針對開發者、創作者、遊戲狂熱者,所打造的Studio應用,讓數位創作更快速。另外還有新的Broadcast則是針對直播主、玩家、YouTuber,以及當前疫情下經常需要開遠距會議、遠距上課的上班族與學生們,所打造的絕佳附帶功能。 NVIDIA Studio提供各種可以幫助開發者、創作者加速製作數位內容的開發工具,包含畫質更棒、運算處理時間更短,語音變成人臉講話形狀等等,讓創作者可以透過遊戲引擎來拍攝栩栩如生的動畫,事實上已經有不少人已經這麼做了! 另外,再搭配NVIDIA Broadcast,即可讓實況主、直播主進行各種高畫質的影音串流,也適合遠距會議和上課等用途,其Live Video可提升1.5倍,更厲害的是可透過AI運算來濾除雜音等等(例如孩子哭鬧聲、狗吠聲、垃圾車音樂等等),讓您的直播或視訊通訊不會出現奇怪的噪音,而影響會議的進行!可說是非常棒的應用喔! 透過上面共四課的介紹,可知NVIDIA希望這次RTX 30系列,讓玩家們買到的顯示卡,不只是只有拿來玩Game,或是加值更濃厚的信仰,更多還是NVIDIA建構玩家與創作者為主的生態圈,搭配其尖端技術(如AI)的應用讓科技更生活化,讓NVIDIA創立的各種應用,也能融入你我的生活中,以便盡情享受AI技術,也享受最新科技所帶來的全新感官享受! 以上就是NVIDIA的技術簡報,提供玩家們想要購買RTX 30系列顯示卡之前,更多應用面的消息!辛苦了!大家下課囉! (1) (2) (3) (4) (5) (本篇) (6) (7) (8) (9) (10) (11) (12) (13)
最多人點閱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Google Public DNS上網跑更快,用戶端趕快更換IPv4 DNS設定8.8.8.8與8.8.4.4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光華商場的下一步,全世界都在看!
- 為什麼要換Skylake?Intel Core i7-6700K VS. Core i7-5775C VS. Core i7-4790K新舊處理器大戰!
- 迎廣InWin 805 ∞ Infinity重裝上陣,電腦精品機殼中的頂尖之作!
- NVIDIA GeForce GTX 1080磅礡登場,史上最強大PASCAL顯示卡誕生!
-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 史上最強裸測機殼,聯力LIAN LI PC-T80裸測架!
-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爆料 美超微伺服器主機板 黑客門 被偷裝間諜晶片,《Apple、Amazon、SuperMicro》發表聲明駁斥 報導不屬實 精心編造
- Ryzen 7 1800X vs. Core i7-7700K vs. Core i7-6950X Extreme效能大車拼,AMD八核心銳龍戰神與Intel十核心愛妻之王跑分實測!
- WanaCrypt0r 2.0勒索病毒來襲,KB4012215更新程式與解毒程式下載安裝 – MS17-010系統漏洞攻擊救命仙丹!